中国公务机市场初显活力蓄势待发期待腾飞 |
作者:叶国标 李耿巍 |
摘自《新华网》2005-08-09
新华网上海频道8月9日报道:首届亚洲公务航空展9日在沪登场。加拿大庞巴迪(Bombardier)、美国湾流(Gulfstream)、香港中亚等国际知名的公务机制造商和运营商纷纷派出强势阵容,展示其最新机型和创新服务。种种迹象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国际国内商务活动的日益频繁,特别是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家群体的迅速崛起,我国潜力巨大的公务机市场正初显活力、蓄势待发。
公务机,空中的“私家车”和“出租车”
公务机是在行政事务和商务活动中用作交通工具的飞机,亦称行政机或商务飞机。如果说民航班机是“公共汽车”的话,那么公务机就是“私家车”和“出租车”。
据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柯迪介绍,公务机具有安全性高、灵活度大、私密性强、服务个性化、能提升公司形象、提高商务旅行效率等优点,广受政要、商界领袖、社会名流的青睐。统计显示,《财富》500强企业,2/3拥有自己的公务机。在美国排名前3000名的企业,几乎都经常使用公务机,年均使用100小时以上。
公务航空起源于欧美发达国家。1937年,第一架公务机出现在美国。1947年,世界第一个公务飞行指导机构美国公务航空协会成立。目前,该协会拥有6300多个成员,其收入总和超过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半。美国的公务航空业非常发达,在美国1.4万个机场中,公共航空只使用其中的1000多个,而为公务飞行服务的机场达1万多个。在美国,通用航空(主要包括公务飞行,以及救援、勘探、摄影等特殊飞行)每年飞行超过3200万小时,相当于民航班机飞行时间的2倍,每年承运旅客1.66亿人次。通用航空飞行中70%的小时数用于商业目的,即公务飞行。
中国公务机市场:巨大差距蕴涵巨大空间
统计显示,目前全球有2.5万架公务机,其中70%集中在美国,15%在欧洲和南美地区,亚洲的份额不到10%。在美国平均每1000亿美元GDP产生141架公务机的需求量。巴西虽然与中国同属发展中国家,但公务机的相对需求量比美国还高,每1000亿美元GDP大约产生320架公务机的需求量。而中国每1000亿美元GDP仅有1.6架公务机。
1995年,海南航空公司推出公务包机服务,首开中国公务航空服务业先河。但经过10年发展,我国公务航空业依然幼稚弱小、徘徊不前。眼下,我国大陆公务机拥有量仅16架,运营商只有海南金鹿航空、国航公务机公司、上海航空公司、山东彩虹航空4家。
上海市浙江商会会长郭广昌认为,中国公务机服务业正由初始的探索阶段,逐步进入预热和发展阶段。当前,制约中国公务机市场发展的主要瓶颈是:运营成本偏高,不合算(公务机包机每小时价格在2.5万元-4.5万元之间);配套设施不完善;航空管制严格;许多具有消费能力的群体对公务机认识不够,未形成消费习惯。
香港中亚航空租赁有限公司专门从事美国湾流公务机在中国市场的独家代理,以及香港-大陆间的公务机租赁业务。公司总经理邹大卫告诉记者,眼下,内地机构购买公务机,须经严格审批,手续繁琐;另外,国内银行不愿意为公务机的融资租赁提供担保。这也限制了内地公务机市场的发育。
对中国公务机服务业的未来,郭广昌表示乐观。他分析,6大因素将催生公务机市场的“春天”: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走出去、引进来”的战略使得国际商务活动日益频繁;国内企业的壮大发展和并购重组步伐加快,跨地区经营和跨国经营的企业越来越多;消费观念国际化、消费能力升级,潜在的需求不断浮出水面;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效应的有力拉动;国外先进运营模式的引进和创新,将降低运营成本,满足更多消费者的实际需求;航空管制政策为适应市场而变得更加宽松。
据上海航空公司公务机经营部副经理倪力介绍,近年来,上海浦东机场和虹桥机场公务机的起降量年均增幅超过15%。2004年,有1057架次的公务机起降上海两大机场。今年1-6月份,起降架次超过600。其中国际入境飞行约占80%。上航的公务机租赁客户,国内占60%,其中浙商占22%。上海航空公司副总经理顾佳丹表示,“上航将加强与外企、民企的合作,拓展公务机服务业的产业链,为客户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服务。”
邹大卫说,近年来,中国内地对公务机租赁服务的需求迅速走强。2年前,香港中亚航空租赁有限公司在香港和内地间运营的公务机只有3架,如今增加到8架。其中,长三角地区的市场需求增幅最快。为此,公司决定在未来1-2个月内在上海设立办事处。
美国湾流公司北亚区副总裁Jeffrey C.
Lowe表示,“中国公务机市场的潜力在全球首屈一指。我们将加大力度拓展中国市场,提供更多、更新的产品和服务。”据了解,美国湾流公司正试图扩大与中国国航等机构的合作,共同拓展中国公务机市场。
“产权共享、分时租赁”模式能否撬动百亿市场
业内专家预测,未来10年,中国至少需要600架-1200架公务机,才能满足迅速增长的市场需求。全国公务机租赁市场的业务量也将从目前的每年1.6-1.7亿元上升到100亿元以上。
在欧美国家,公务机市场流行“产权共享、分时租赁”的模式。即,几家公司合资购买一架或几架公务机,委托给专业的航空公司或租赁公司运营,除了满足自身需要外,闲暇的时间可以租给别的客户。
同济大学租赁研究所副所长罗欣说,“产权共享、分时租赁”模式,将公务机和租赁业巧妙结合起来。对拥有者来讲,公务机既是一种高端消费品,又是一种有效的投资工具;对租用者来讲,用最少的钱就能享受到最好的服务。
上海市浙江商会会长郭广昌透露,新近成立的浙商租赁有限公司正依据国际公务航空发展规律,将“产权共享、分时租赁”模式引入中国公务航空领域。几家实力雄厚的在沪浙商正酝酿购买公务机,并成立公务机飞行俱乐部。公司将依托浙商企业资源,开发潜在客户群;与国内各公务机航空公司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提供低成本的飞行服务;挖掘海内外融资渠道,提供低成本的购机服务。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欧美公务航空业已形成诸多优势:规模效应明显;经营机制灵活,管理水平高;联网运营,形成遍布全球的公务飞行网络;拥有成熟的消费群体。
罗欣指出,中国公务航空业要走上健康、快速的发展之路,必须借鉴欧美经验,导入“产权共享、分时租赁”模式,改变传统的营销模式,变“先买飞机再找顾客”为“先找顾客再买飞机”。并引入民营资本,打破目前公务机市场国资一统天下的格局。突破壁垒,整合资源,改变目前几家公司各自为战的局面,建立国内公务机协作网,并与国际网络实现对接。
中国民航总局华东局副局长李俊明表示,2002年开始的民航改革核心是政企分开,在安全上,加强监管;在市场准入上,鼓励民资进入。最新出台的《通用航空飞行管理条例》为包括公务航空在内的通用航空提供了宽松的政策环境。我国公务航空拥有广阔的市场需求,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政策环境的改善,我国公务航空业的前景不可限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