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特彼勒融资租赁抢滩急 内资企业内外难调步维艰

见习记者 孟凡忠

机电商报 2005-3-24 11:47:00

    1972年,时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带给了中国一次跨越太平洋的世纪握手,从此,破冰开始,花开在望。3年后,卡特彼勒做成了中国的第一单买卖:38台吊管机卖给了当时的石油部。30年后,卡特彼勒又在北京开始了充满激情的“租赁之旅”。与30年前的初春相比,春寒料峭不是主题,可卡特彼勒的心情却和30年前一样开心,因为它面对的是整个等待开发的处女地,而且这位少女正值青春年少,楚楚动人。

    万事俱备,东风徐来?

    为什么选择这样一个时机进入中国融资租赁市场,卡特彼勒自有解释:“进入中国市场之前我们作了不少工作,计划和申请的过程我们花了近两年的时间,而且在申请之前我们已经运用6西格马的规程进行了可行性研究”,“(我们认为)这是开始运作的大好时机,因为卡特彼勒希望借此突出其雄厚的实力和专业的水平,同时与其代理商联合起来,突出差异服务,以区别于大多数靠第三方提供融资的竞争对手”。在3月3日卡特彼勒(中国)融资租赁有限公司举行的媒体见面会上,其公司主要负责人戴富彼如是说。事实正如这个跨国机械大鳄所言,它的确为进军中国融资租赁市场做好了准备,但绝不仅仅表现为一纸公文。

    2004年4月26日,卡特彼勒(中国)融资租赁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新公司办事处设在北京,新的融资机构将支持在华的卡特彼勒所有代理商业务。同年11月16日,在上海的bauma China 2004展会上,该公司拿下了首批融资租赁合同,扩张势头初现端倪。虽然并不排除卡特彼勒以此“作秀”的可能,但其庞大的经销网点,巨大的产品融资租赁销售比例都在证明着它对此并不陌生,相反,它深谙个中之妙。

    卡特彼勒赖以成名的武器是庞大的代理商网络,全球有超过1689家卡特彼勒代理点为客户提供设备、维修及财务方面的服务。卡特彼勒毫不讳言它在这方面的优势,甚至在公告中提及“全球代理商网络是公司最有竞争力的优势”。在中国,为营造一个通畅的代理和销售网络,卡特彼勒可谓煞费苦心。2004年4月26日,卡特彼勒与中国第七大轮式装载机生产厂商山东山工机械有限公司完成并购,整体吞并了这家年产值10亿元、位居行业第二的国有企业。时隔不久,在北京中国大饭店,卡特彼勒宣布扩大与徐工合资企业的生产规模,在现有工厂附近新建一个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的厂房。而随后,其对并购徐工表现出的超常兴趣一时间更是让国内各家媒体着实兴奋了一把,访问、谈话,再访问,再谈话……那个时候的徐工似乎已经为卡特彼勒敞开了大门,但媒体的口诛笔伐也让这桩买卖患了“蜜月综合症”,直至今天没有结果。而有关三一重工、柳工的传闻也在年前充斥于各个大小网站。尽管如此,卡特彼勒可以借助于国内企业相对成熟的国内市场销售经验、服务网络,快速拓展业务却成为不争的事实,这似乎也成为卡特彼勒惯用的杀手锏。

    商务部日前颁布的《外商投资租赁业管理办法》已于3月5日开始实施,外商被允许以独资的形式在中国投资租赁业,同时,外商投资租赁业的门槛也大大降低了。当然,这对于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卡特彼勒来说,门槛和牌照都不是问题,关键是它现在有了一个可以用来遮风挡雨的盾牌,而且有了顶头上司——商务部。同时不可避免的行业竞争自然会愈加激烈,在美国约翰·迪尔和日本岩井、康富以及越来越多的外国同行的包围下,卡特彼勒的明天并不如想象中的那样一帆风顺。

    进入中国市场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卡特彼勒享受的来自美国本土的税收优惠将逐步减少乃至为零,事件源自欧盟和美国的贸易争端。1997年,欧盟控告美国实施的《海外销售公司法》(Foreign Sales Corporation,简称FSC)通过减免税收的方式对美国的出口商进行补贴。后来世贸组织裁定美国对其出口商进行补贴的行为违背了世贸组织的规则,并规定如果2003年年底前美国不取消《海外销售公司法》,欧盟可以对美国的商品额外征收总额达40亿美元的关税。去年,迫于欧盟的制裁压力美国众议院通过了托马斯法案(Thomas bill),决定于2007年废除《海外销售公司法》。在废除FSC的过渡期,2004年美国公司仍能享受FSC给予它们的100%的优惠条件,2005年减至80%,2006年减至60%。而卡特彼勒曾要求议院能够给予更优惠的过渡期安排,最终未果。据统计,在1997至2002五年间,卡特彼勒获得美国政府出口补贴达到3亿6千多万美元。而中国在加入WTO前的承诺正逐步兑现,欧洲、日本市场的萎靡和萧条也增强了中国市场的吸引力。

    内资企业长路漫漫

    去年,商务部联合国家税务总局下发了《关于从事融资租赁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开始内资融资租赁公司的试点审批工作,主要针对原有的租赁公司改为融资租赁公司进行试点审批,准入门槛按成立时间分为4000万和1.7亿两类。国内媒体因此一阵喧嚣,减轻税负和国民待遇成为内资租赁公司前景一片大好的照明灯。单单从审批的数量和门槛看,国内从事工程机械租赁行业的公司由此上马不成问题,因为目前国内工程机械行业拥有上亿元注册资本的租赁公司有20家,3000万注册资本左右的租赁公司有80家。但是当一个行业中还有4000家左右的公司在苦苦挣扎时,对那些拥有牌照的企业而言,这是一种鞭策还是窃喜恐怕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了。

    国务院在今年“两会”前下发的《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其中官方公开承认鼓励金融创新,鼓励金融机构开展融资租赁等业务,这让人们对融资租赁也充满了遐想。非公经济尤其是从事融资租赁的金融机构能否借此一飞冲天,成为人们新的期望。许多民营企业家对此表示有期待,但是第一步会小心翼翼。而前不久上海惟一一家金融租赁公司——新世纪租赁停业整顿也给融资租赁业的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

    虽然内资融资租赁企业获得了巨大的政策空间和政治鼓励,但大多数工程机械行业的融资租赁企业仍然在低水平线上徘徊。著名的租赁专家沙泉认为融资租赁行业是一个“只有老大,没有老二”的典型知识密集型产业,如果做大必然形成一种垄断局面,而且不易被超过。反观内资租赁企业长期处在一种散兵游勇状态,短期租赁成为工程机械租赁业的主体,随之而来的就是设备积压和大量二手设备充斥市场,且市场秩序混乱。融资租赁所要求的资金、管理等相关的基本要素却在低水平的竞争中被遗忘,而这恰恰是以卡特彼勒为代表的一批外资租赁公司的长处。在自身条件不足和外部竞争加大的条件下,内资企业很难做到出人头地,而惟一的机会就是双方基本同时争夺中国市场。

    有业内人士认为:“现在讨论工程机械融资租赁业企业的生死还为时过早,因为整个行业真正的竞争才刚刚开始。”在整个局势还不明朗的形势下,静观其变是最保险也是最不保险的策略。也许一大批的卡特彼勒们正在坐在豪华的高层办公套间里,端着咖啡,欣赏即将到手的美味蛋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