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金融卧薪尝胆

作者:袁睿适

摘自《互联网周刊》

  尽管业务遭遇坷坎,但跨国汽车金融公司仍然趋之若鹜。

  最早在中国市场开展汽车金融业务的上汽通用金融服务公司7月初宣布,截止到今年6月底,提供的贷款余额已经达到16亿元人民币。

  与此同时,成立不足两月的福特(中国)汽车信贷公司称本月在中国市场开展汽车金融业务,一期投入约6000万美元,而且随着业务增长,投资额还将增加。无独有偶,另一汽车巨头法国标致雪铁龙前不久也表示,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已经批准了神龙汽车有限公司与中国银行、标致雪铁龙融资银行共同出资筹建东风标致雪铁龙金融公司的申请。至此已有不下7家外资汽车金融公司已经或正在在华开展相关业务。另有北京现代等本地厂商也欲试水这一业务。

  看到这样旺盛的人气,谁会相信汽车金融公司至今还只是画饼充饥?然而这却是事实:2004年,在全国200万辆的汽车销售中,汽车信贷消费只占10%左右,而这正是汽车金融公司当前在国内开展的主营业务。尽管如此,这些外商除了在媒体面前变得更加低调谨慎之外,对中国市场的热情和执着丝毫不减。

  在跨国汽车金融公司前仆后继的行为背后,不仅折射出对中国车市的乐观预期,实际上潜藏着这些公司更大的野心。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关注的焦点集中在汽车金融公司和商业银行对车贷业务的争夺上,但专家指出,其实汽车金融公司的醉翁之意并不在汽车信贷本身。在这样的心态支撑下,当前业务的黯淡对汽车金融公司就不再是一种煎熬,而更多是卧薪尝胆了。

  市场失意

  虽然“汽车金融”在中国还是个新鲜词汇,但汽车金融公司在国际上早已能够呼风唤雨,成为汽车制造集团重要的“提款机”。像戴姆勒-克莱斯勒金融服务集团目前的合同交易额高达1020亿欧元,福特汽车金融的收入甚至占到福特汽车集团利润的40%以上。面对中国市场这快巨型蛋糕,这些财大气粗的汽车金融公司都胃口大开,做好了大吃一顿的准备。没有料到的是,他们在中国的“首航”航道并没有想象的那般宽广。

  《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就像紧箍咒牢牢套在汽车金融公司头上。按规定,汽车金融公司的业务范围被限制在整车批发、零售贷款以及展厅建设贷款、零配件贷款和维修设备贷款范围内,也就是向汽车经销商、消费者提供信贷服务。在国内,这一向是商业银行的传统领地,汽车金融公司除了与银行近距离肉搏之外,已无任何回旋余地。更要命的是,汽车金融公司只能在注册地开展业务,不能设立分支机构和建立网络。在国外,汽车金融公司可以根据客户诚信度确定利率水平,成为吸引客户的重要竞争手段;而在中国,汽车金融公司发放贷款的利率,只能在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法定利率基础上调整,最高上浮不得超过30%,最多下调不得超过10%。这就意味着和同样开展汽车信贷的银行相比,汽车金融公司没有任何优势可言。还没有进入市场,汽车金融公司已经在感觉上输了银行一半。

  此外,汽车金融公司的融资方式也不像在国外那样灵活,既不能发行企业债券,也不能进行同业拆借,只能使用自有资金或是向银行借款。由于汽车信贷属大额贷款,经销商因为有库存,占用资金的数目比较大,汽车金融公司一般不会把自有资金作为主要融资来源。但如果他们向作为业务竞争者的银行借款,又多少有点“与虎谋皮”的意味。北京汽车工业发展研究所首席分析师贾新光说,汽车金融是“一手托三家”,即厂家、商家(经销商)和消费者,因为厂家与商家都为一个品牌服务,所以汽车金融公司实际起到盘活资金、节约现金流的作用。如果汽车金融公司过多占用汽车集团资金,而业务范围又受很大限制的话,反倒成为集团负担,金融公司存在的意义都让人怀疑了。

  不管怎样,跨国汽车金融公司还是很珍惜进入中国市场的机会。上汽通用、福特、丰田等外资汽车金融公司陆续跨入中国大门。虽然几家公司在国外有丰富的运作经验,但行走在汽车信贷这根独木桥上还是明显感到力不从心。

  除了政策层面的限制之外,汽车金融公司和银行一样,面临着因诚信体系缺失居高不下的坏账风险。据有关资料统计,2004年上半年汽车贷款达到1830亿元人民币,其中坏账高达900多亿元人民币,汽车贷款的坏账比例一度上升到了60%。加之当年车市冷清,银行开始全面收缩信贷业务。据银行内部人士介绍,为了规避贷款风险,银行大大提高了贷款门槛,汽车信贷首付比例提高到了40%,还款日期也由5年缩短为3年。汽车金融公司也不敢大意,只能放慢放贷速度和审批速度,提高贷款利率,这等于汽车金融公司自己卡住了财源。2004年,汽车消费信贷在汽车销售中所占比率从原来的30%猛跌至10%,其中还主要包括银行自己所从事的信贷业务,这给注册资金高达5亿元人民币的汽车金融公司迎头一击。

  

  项庄舞剑

  虽然几家汽车金融公司在中国市场还没有捞到真金白银,但还保持着足够的定力。大众汽车金融(中国)有限公司称,自己的业务正按预期的计划发展。戴克金融服务集团称:“期望今年年底前开展国内业务。”如果说这样的表态有点故作镇静的话,那么多家外资汽车金融公司还在排队等着银监会审批准入就让人匪夷所思了。

  显然,当前国内汽车信贷市场的低迷并没有吓退汽车金融公司,他们对汽车金融的前景仍然抱着十分乐观的态度,而这种态度源自对中国汽车产业所处历史阶段的认识。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汽车金融工程研究所所长王再祥认为,中国汽车产业正处于一个快速增长期,预计到2007年全国的汽车保有量会从现在的3000万辆增加到7000万辆左右。虽然从中国汽车协会的数据看,2004年汽车制造商和经销商分别有60%和80%出现亏损,出现了50万辆的库存,但主要原因并不是汽车生产供过于求,而是“金融抑制下的阶段性供过于求”。按照他的估计,中国现在有5000万到7000万左右的中产阶级,这个群体还在不断壮大,而中产阶级正是汽车消费的主要群体。

  北京汽车工业发展研究所首席分析师贾新光也认为,如果信贷消费能跟上,对销售的推动将是“成倍”的。在国外,汽车信贷消费能占到汽车消费的80%左右。今年以来,上汽通用汽车金融服务公司为全国超过150家汽车经销商提供了批发信贷服务,另外该公司还在全国20个大中城市与超过100家通用汽车的经销商携手,为消费者提供零售信贷业务。在银行收缩信贷业务的时候,汽车金融公司的主动出击已经初现成效。

  如果没有政策的限制,汽车金融公司在国内势必能够大显身手。不过高信贷催生高风险则不可避免。这正是银监会担心的问题。有业内人士指出,对汽车金融的严格监管还有保护银行利益的考虑。可以肯定的是,市场化的商业银行角色定位将会有较大转变,与汽车金融公司“抢饭吃”的状况会发生变化。在商业银行工作多年的王再祥打了个比方:银行如同一座水库,汽车金融公司就是一个阀门。由于汽车金融公司有更完善的服务体系,对汽车产业和客户更加了解,能更好地管理风险;如果商业银行自己来做,好比在大坝上开了个口,控制不住就会决堤。随着国内征信体系的完善,银行走向市场,一旦政策放开,汽车金融公司灵活而专业的服务优势将吸引众多的信贷客户,既能满足购车需求,又能促进产业发展,这正是汽车金融公司翘首企盼的。

  事实上,汽车金融公司之所以诞生,最初是因为汽车集团想推动销售、培养客户忠诚度,也就是最终为“汽车”服务。贾新光说,外资汽车金融公司之所以不惜血本也要挤进中国市场,一个基本目的就是推动自有品牌的销售,为整个汽车集团的战略发展服务。为达到这个目的,汽车金融公司甚至推出零利率信贷。其实汽车信贷并不能为金融公司带来太多收入,在国外由于消费的高贷款比例,摊薄了融资和运行成本,才能有所赢利。汽车金融公司营收之所以能占到汽车集团的40%以上,主要是提供融资租赁、信托租赁、汽车分期付款合同的转让和再租赁、保险、抵押等其它高利润的中间业务,而这些服务的客户往往是当初申请信贷的购车者及其家庭成员。当前不少人把汽车金融公司仅看作是信贷公司,实在是低估了公司的能量,像福特汽车金融公司的规模简直就是一个商业银行。如此众多的跨国汽车金融公司想方设法挤进中国,决不单单盯着汽车信贷,而是看到了汽车价值链后巨大的金融服务市场。当然,这最终取决于政府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是否放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