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上实际八十年代处融资租赁进入中国以来,虽然也有短暂的“辉煌”,但总体的融资租赁行业一直处于“只见曙光、不见日出”状态。2005年春天伊始,种种迹象表明,几经波折的中国融资租赁行业正在前所未有的巨变。
首先,众多融资租赁政策利好消息频传,表明中国政府发展融资租赁行业的决心和信心正在付诸实施。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是先后建立在财政推动、银行推动基础之上的。但无论是财政推动亦或是银行推动,实质上是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的。日益庞大的银行呆账、坏账,使银行在不堪重负之余对企业放贷更为谨慎。股票和债券市场一度是政府利用直接融资方式推动经济发展的希望,但一则股票和债券市场进入门槛过高,只有一些大中型企业有机会借此筹资,二则因股票和债券市场系统性问题以及上市和发债公司的资信问题招致投资人“用脚投票”。股票和债券市场在成为投资人“心中永远的痛”的同时也成为政府的“鸡肋”。政府急于寻求国民经济新的资金推动器。
现代租赁(Leasing)作为一种国际上通用的设备融资方式,是一种完全迥异于传统出租服务(rent)的方式。它同以往资金推动方式相比,具有变直接资金推动为生产设备推动,不会出现资金挪用以及可能的货币乘数现象,风险更易掌控,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更为直接。具体而言,有很大经济促进作用:促进销售——销售时提供金融服务;促进投资——利用制度租赁投资减税、理财;资产管理——实现资金资产即时相互转换,促进现金流和物资流;财务安排——项目融资、报表改善;盘活闲置资产——将闲置资产用租赁方式解决资产增值、保值的目的,特别是可以防止国企改革中的资产流失。而且有利于解决中国面临的严峻就业问题,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因此融资租赁被中国政府视为促进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灵丹妙药”备受青睐,然而,现代租赁是否能发挥其积极影响和在多大程度上发挥这些积极影响,取决于中国政府对融资租赁的政策导向,其中既包括融资租赁的市场准入政策,也包括财政、税务政策。
2004年以来,有关融资租赁的政策利好消息接踵而至,甚至可称之为日新月异。
2004年2月13日商务部发布《关于外商投资举办投资性公司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令2004年第二号),允许外商成立独资融资租赁公司,提前实现入世对外承诺。
2004年10月22日,商务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了《关于从事融资租赁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商建发[2004]560号),决定开展内资租赁企业从事融资租赁业务的试点工作,纳入试点范围的企业从事融资租赁业务享受差额缴纳营业税的优惠政策,为内资租赁企业进入融资租赁市场打开了政策门槛。
2005年2月18日颁布了新的《外商投资租赁业管理办法》,允许以外商独资形式设立从事融资租赁业务的外商投资企业。对外商投资融资租赁公司的外方投资者提出的最低资本要求降低为500万美元。外商投资融资租赁公司的最低注册资本降低为1000万美元。《外商投资租赁业管理办法》转换原有的对融资租赁行业的管理模式,明确设立外商投资融资租赁公司的审批程序和审批时效。为外资租赁企业进入融资租赁市场打开了政策门槛。
2005年2月24日国务院公布了《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鼓励金融机构开办融资租赁业务,并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融资租赁公司以股权融资、项目融资等方式筹集资金。为中国租赁行业拓宽了资金来源渠道。
《融资租赁法》草案有望在2005年6月底出台。据悉该草案吸收国际融资租赁管理的成熟经验,适用于生产设备的融资租赁业务,有可能在以下几个方面将有突破性进展:完全放开融资租赁行业的进入门槛,管理模式由审批制变为备案制,国家商务部仅作为融资租赁的监管部门;租赁的折旧期和总租期相同,融资租赁折旧期最低不得少于一年;不管是经营性租赁还是融资租赁都是由出租人计提折旧;出租人按租金扣减包括折旧等成本后的余额纳税;建立和完善租赁物件权益登记制度;加快租赁物件取回法律程序。该草案的出台,将对中国租赁行业产生深远的意义,租赁对经济的正面效应将得到真正体现。
其次,融资租赁的潜在市场需求十分庞大。
据《世界租赁年鉴》统计,截止2003年,从租赁在设备购买的市场渗透率(租赁交易总额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率)来看,发达国家平均的市场渗透率在15-30%,而我国租赁总额只有22亿美元,市场渗透率仅为1%;从租赁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来看,美国租赁业对GDP渗透率2003年是1.91%,而我国租赁业对GDP的贡献仅有0.16%。融资租赁业作为一种独立的融资手段在国内金融市场所占比例还非常小。融资租赁业在国内有良好的市场发展潜力和盈利前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成为重要的“世界工厂”。中国经济正在经历巨大增长并走向现代化。这会使中国企业日益国际化,中国国内对生产设备的需求迅速扩大,而同期国家实行收紧银根的经济政策。中小企业、特别是没有银行贷款记录的民营中小企业求贷无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租赁是一种特殊的租借使用物件的形式,使企业有机会以较小的代价取得生产设备的使用权尽快投入运营,在获取新增租赁生产设备创造的利润同时,尽快占领市场份额,把握发展机会。现在的主要问题不是企业对租赁是否能够接受,而是相当多的企业根本不了解租赁是解决其生产设备缺乏难题的一个可供选择的办法。
当企业了解租赁,认识到真正意义上的租赁门槛较低、程序简单、租约灵活、有利于避免设备的技术更新风险、加速折旧和税前还租从而减少所得税赋等优点后,它对潜在承租人将产生很大的吸引力。
再次,有大量的国内外资金在寻求投资渠道,融资租赁行业可能的资金来源充沛。
中国国内银行存款名义利率多年来维持在很低水平,考虑到通货膨胀因素,实际为负利率。而且国内股市、债市六年一路低迷,稳健的资金持有人不敢也不愿涉足其中。房市又陷入政府要整顿、舆论声讨的大环境下,国内的投资渠道屈指可数。
截至到2004年底,中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规模达11.95万亿,人民币企业存款余额8.5万亿元。大量的社会闲散资金寻求风险相对较低、资金收益率较银行存款更高的投资领域,这种需求从信托产品的热销就可见一斑。尽管信托产品的融资额度受到信托合同不得超过200份(含200份),每份合同金额不得低于人民币5万元(含5万元)的合同数量限制,而且严格禁止信托公司在媒体上发布信托产品的广告和宣传文章。但大量个人和机构投资者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排队抢购信托产品的现象已经习以为常”。而且这种社会闲散资金的实力不可小觑,仅2004年第四季度发行的115个信托产品募集的资金总计就达人民币125.8亿元。
同时,大量的国际资金对中国抱有很大兴趣,希望进入中国市场分享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成果。关键看是否有合适的项目和适当的利润。
最后,国内外融资租赁企业纷纷排兵布阵、跑马占地,抢食中国融资租赁市场蛋糕。
中国经济正在经历巨大增长并走向现代化。这会使中国企业日益国际化,当然,这也会带来中国租赁业的繁荣。2004年11月美国设备租赁协会向中国派出了它的第二个商务代表团,经过考察,代表团成员普遍认为:中国将是世界融资租赁业最后一块蛋糕。虽然中国的资信体系、税务体系、法律体系等方面现状使租赁业务的运营有或多或少的障碍,但国内外租赁公司仍急不可待要进入中国市场。这些企业认为:中国的租赁产业并不是一片坦途,机会前面会有坎坷。但是,如果你今天不迈出第一步,
你的机会将一去不返。先期进入中国的租赁行业的公司将会比其他人领先5到10年,后来者想要追赶需要付出的代价将会是不可想象的。
基于这种认识,融资租赁公司无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也不管是厂商背景的还是资本背景的,都在尝试进入中国租赁市场。
2004年,世界工程机械制造巨头卡特比勒、世界租赁业的巨头美国GE租赁公司、西门子财务租赁公司经商务部审批进军中国租赁市场。
2004年12月31日,浙江万向租赁、上海中航技租赁等九家企业已正式具有从事融资租赁业务的资格,成为全国首家内资融资租赁试点企业。
消息灵通人士透露,最近日立公司和台湾中租迪和获准成立独资融资租赁公司。另外,一些国际知名银行和国内主流银行也纷纷着手对中国租赁市场进行调研,分析进入中国租赁行业的机会和风险,以及可能的突破口。
中国融资租赁行业最终产生什么样的变化,不仅仅取决于中国政府政策推动,也取决于广大融资租赁企业对租赁市场发育付出的努力,不但要“做”,更要“说”,要边做边说,取得社会、特别是承租人的支持和理解。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这种付出有益于整个租赁行业,也有益于分得更大的租赁市场“蛋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