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汽车产业政策和发展战略 |
作者:张宇贤 陈建国 |
摘自《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5年01月27日
一、我国汽车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2000年以来,在投资消费的双重拉动下,我国汽车产业摆脱了长达6年的持续低迷时期,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
1.产销快速增长
2002年汽车产量325.12万辆,同比增长38.49%,汽车销量324.8万辆,同比增长36.65%。2003年汽车产量444.37万辆,同比增长35.2%,汽车销量439.08万辆,同比增长34.21%。2004年上半年汽车产销增长速度有所回落,但仍保持了较快增长。与此同时,汽车产业规模也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汽车产量达到年产100万辆时用了40年时间,达到年产200万辆用了8年,达到年产300万辆则只用了2年,而达到年产400万辆则仅用了1年。
2.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在汽车产销量快速增长的同时,汽车行业的经济效益也大幅度提高。2002年汽车产业销售收入达6465亿元,同比增长30.8%,工业增加值达1544.54亿元,同比增长28.82%,实现利润总额469.83亿元,同比增长72.86%。2003年汽车产业销售收入达9256.64亿元,同比增长36.68%,工业增加值达1998.1亿元,同比增长27.66%,实现利润总额754.56亿元,同比增长54.86%。
3.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加入WTO以来,在市场竞争的推动下,我国汽车产业的兼并重组活动高潮迭起,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比如,_汽在与天汽联合重组的基础上与丰田汽车公司开展了全面合作;上汽与通用重组了柳州五菱之后,又一起出资收购了山东烟台车身有限公司;东安发动机公司与哈飞汽车公司也实现了合并。与此同时,生产集中度与市场集中度逐步提高。在生产集中度上,2002年三厂集中度为48.35%,四厂集中度为58.47%,八厂集中度为77.01%。在市场集中度上,2002年三厂集中度为48.99%,四厂集中度为58.46%,八厂集中度为77.17%。目前,年产销量达100万辆的企业集团正在形成。
4.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随着我国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在世界汽车产业中的地位大大提高。2003年,我国汽车产业的生产规模已从2001年的世界排名第7位,上升为第4位。2004年或2005年就将超过德国居世界第3位。在市场规模上,2001年我国汽车销售量排名世界第8位,2003年超过德国排名世界第3位。到2005年左右还将超过日本居世界第2位。
二、汽车产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汽车产业是一个经济规模大、波及效果广、对国民经济具有很强带动作用的产业,因此,党中央、国务院对发展汽车产业非常重视,多次提出要把汽车产业建成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并为此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在这一指导思想下,我国汽车产业取得了快速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1990年,汽车产业销售收入占全国工业销售收入的比重为2.2%,到2002年提高到5.43%。汽车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1991年为1.27%,2002年提高到1.55%。据测算,汽车产业对相关产业的带动系数为1:3。2002年广义的汽车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6%。近两年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增长,汽车产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到2020年要实现国民经济翻两番的奋斗目标,离开了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也是难以实现的。
2.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发展汽车产业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一是有利于增加就业。汽车产业的大规模生产方式和对上下游产业的巨大带动作用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根据笔者的测算和国外的相关经验,汽车产业对就业的带动作用为1;10,即1个汽车产业的直接就业可带来10个与汽车产业相关的就业机会。二是有利于满足人民的消费需求。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的消费需求已逐步由吃、穿、用为主向住和行为主转变,因此,发展汽车产业有利于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有利于推动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三是有利于改变人民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随着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和汽车普及率的提高,将极大地提高人们的出行效率,拓展活动空间,提高出行的舒适性。
3.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
汽车作为一个产品,是高新技术的结晶。作为一个产业,是新技术应用范围最广、数量最多、周期最长、规模最大的产业。它不仅本身的生产制造有很高的技术要求,而且对相关产业如原材料产业、装备制造业、配套产业等也有很高的技术要求。因此,汽车产业的发展不仅要求本身广泛发展和使用新技术,也要求相关产业广泛发展和使用新技术。因此,发展汽车产业对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要作用。
4.推动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历史过程,汽车产业的发展有助于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一是汽车的发展和普及,改变了城市交通的面貌,推动了城市交通的现代化,促进了城市经济繁荣;二是汽车的发展和普及,推动了城市结构的改变,促进了围绕大城市而建立的卫星城市群落发展;三是汽车的发展和普及,加强了城乡之间在物质、文化、信息、人员等方面的交流和联系,有利于推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差别。
三、我国汽车产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1.发展机遇
一是到2020年我国国民经济要实现翻两番的奋斗目标,经济增长速度年均须达7.2%,这将为我国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二是随着我国汽车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发展汽车产业的重要性得到广泛认同,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汽车生产和消费环境。
三是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将推动消费结构升级,从而为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根据国外的经验,当人均GDP达到500美元时,汽车开始进入家庭,达到1000美元时,汽车进入家庭的速度大大加快,由此,汽车市场将进入一个持续快速发展时期,其增长速度相对于经济增长速度的弹性系数可达2~4,其持续时间将达10年~20年。目前,我国人均GDP已达1000美元,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未来10多年,我国汽车市场维持年均15%左右的增长速度是有可能的。
四是随着我国汽车市场快速发展和国际汽车产业制造基地不断转移,我国已成为跨国汽车公司投资热点,从而可能成为世界新的汽车制造基地。
2.问题和挑战
一是履行WTO承诺,将对我国汽车产业产生深刻影响。(1)降低关税和取消进口配额,将使国内市场的开放程度大大提高,国际竞争国内化的趋势大大加强;(2)取消国产化限制、不得限制进口部件总成装车、不得规定散件装车的同时必须引进先进技术等,将使我国的汽车零部件工业和国产化政策受到冲击,也为跨国汽车公司迅速扩大在中国的产能,快速引进车型,加强对整车生产的技术控制提供了条件;(3)取消发动机的股比限制,使跨国汽车公司不仅可以拥有发动机的技术,而且可以控股甚至独资生产;(4)取消服务贸易领域的限制,包括整车和零部件的国内销售、进出口和汽车分销服务、汽车分期付款和融资租赁等,跨国汽车公司可凭借其雄厚的资本和成熟的经验,加强对服务贸易领域的掌控。
二是随着近几年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我国汽车产业又出现了新一轮投资热潮,各类投资主体对汽车产业投资的积极性大为高涨。这里既有汽车生产企业本身的大规模投资(据估计,在2001―2002年仅经国务院批准的五个大的轿车整车合资项目,即华晨宝马、一汽天津丰田、广州本田出口项目、北京现代、东风日产和有关部门批准的长安福特项目,以及现有企业为了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而推出新产品,增加新车型的配套投资总计就有600亿元左右),也有新进入的民营资本和非汽车产业的国有资本。既有对生产领域的大规模投资,也有对销售领域和汽车后市场(如汽车城的建设)的大规模投资(例如,据统计,目前国内共有汽车交易市场近600家,其中形成一定规模的近200家,绝大部分大中城市至少有3家~4家,有的甚至多达10多家),虽然国家并没有明确把汽车产业列为投资过热的行业,但如果不加强宏观管理,我国汽车产业有可能会出现新一轮低水平重复建设,增加投资风险。
三是结构调整任务仍很艰巨。虽然近几年我国汽车产业的结构调整取得了很大进展,但目前全国仍有120家整车生产厂,遍布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产量超过50万辆的企业只有两家,超过10万辆的企业只有8家;产量不足1万辆的企业达95家,其中产量在1000辆以下的企业有?o家。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仍很艰巨和迫切。
四是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汽车的使用条件面临较大的压力。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能源供应的压力。从1993年开始,我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2002年净进口石油7184万吨,2003年达到9100万吨,2004年将达1.2亿吨。目前,我国石油对外贸易依存度已达30%以上,据预测,到2010年,将达44%,到2020年将达56%一60%。现在,我国机动车的石油消费量占石油总消费量比重为35%左右,到2010年将达43%,2020年将达57%。二是交通的压力。在公路交通方面,矛盾不是很突出。2002年我国的公路里程数已达176万公里,其中等级公路达138万公里,高速公路2.5万公里,平均每辆车所拥有的公路里程数在国际上名列前茅。交通的压力主要表现在城市交通,特别是大城市的交通上。这里既有动态交通的矛盾,又有静态交通的矛盾,即城市道路和停车场的建设与汽车保有量的增加不相适应。造成城市交通拥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近几年机动车保有量增加较快,而机动车的使用主要集中在城市(据估计,80%的小汽车集中在城市使用)的原因,也有我国的城市道路结构和城市规划相对比较落后的原因。三是环保的压力。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增加,目前我国大城市的空气污染已从过去的粉尘污染为主转变为废气污染为主。据国家环保部门的估计,到2005年,我国机动车排放对大城市空气污染的分担率将达75%。
四、我国汽车产业发展政策
为了应对我国汽车产业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尤其是履行WTO承诺后给中国汽车产业带来的挑战,根据国务院的指示,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牵头制定了新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并于2004年6月1日起实施。
1.汽车产业发展政策遵循的主要原则
一是把企业自主决策与国家宏观调控结合起来。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改革汽车投资项目审批管理办法,扩大现有汽车生产企业自主决策权。促进现有企业兼并重组,防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引导,为企业公平竞争创造好的环境,促进全国汽车统一市场的形成。
二是把对外开放和自主发展结合起来。扩大对外开放可以采取多种形式,除新办中外合资企业之外,还应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和技术引进。要特别注重利用国际资源,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实施品牌经营战略,提高汽车零部件的自主开发能力。汽车优势产品和零部件要参与国际竞争,实行进出口互补。
三是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发展大型汽车企业集团。要支持汽车工业企业实施战略性调整,实现产业升级,加快做大做强的步伐。要通过市场竞争形成几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汽车企业集团,鼓励汽车生产企业按照市场规律组成战略联盟。鼓励大型汽车企业集团与国外汽车集团联合兼并重组国内外汽车生产企业。
四是发展汽车制造业,把我国建成世界汽车生产基地。我国汽车产业生产成本低,劳动力素质好,配套条件具备,市场潜力大,具有发展汽车制造业的比较优势。要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充分发挥企业自主发展和市场竞争的作用,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汽车制造大国。
五是改善汽车消费条件和环境,促进汽车产业发展。汽车消费和使用环境是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要消除对汽车消费不合理的限制,清理收费,规范税费政策。适应扩大汽车消费的需要,完善城市规划,加强城市停车设施建设,改进车辆和道路交通管理。要正确处理鼓励汽车进入家庭与发展公共交通的关系,在大城市要积极发展公共交通体系。要规范汽车购买、保有、使用等中介服务,发展汽车金融保险服务,加强对二手车市场和装饰、维修、加油等服务市场的监督管理。
六是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鼓励生产和使用节能环保型汽车。汽车产业消耗能源、原材料较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十分重要。要鼓励企业生产节能型汽车,大力开发新型车用燃料,积极发展电动汽车等新型动力汽车,发展车用动力电池等新型动力。引导个人购买和使用节能型汽车、新能源汽车。要加快冶金、电子、轻纺、化工等汽车配套产业的技术进步,促进车用新材料的开发应用。
2.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中的主要应对措施
一是针对降低关税和取消配额,国内市场开放程度提高的情况,要求国内外汽车生产企业按照品牌专卖的原则,建立起独立的自产汽车品牌销售服务体系;同时,在进口管理上,从2005年起,所有进口口岸保税区不得存放以进入国内市场为目的的汽车,从而增加进口汽车的经营风险。
二是针对取消国产化限制,整车和零部件关税倒挂的情况(到2006年7月1日,整车进口关税降到25%,零部件进口关税降到10%),采取用进口零部件生产汽车,构成整车特征的,按整车征税的办法。
三是针对取消发动机股比限制,采取新建乘用车、重型载货车生产企业投资项目应包括为整车配套的发动机的办法。
四是针对取消服务贸易领域限制,跨国汽车公司加强对销售服务网络控制的情况,采取品牌专卖和汽车生产企业要建立自产汽车品牌销售服务体系以及汽车生产企业转让销售环节的权益给其他的法人机构的,应视为原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重大变更,需报请原项目审批单位核准的办法。
五是针对外资加强对技术和品牌的控制,采取支持和鼓励国内汽车生产企业自主开发产品,凡科研设施建设符合国家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有关税收规定的,可在税前列支。鼓励企业制定品牌发展和保护规划,努力实施品牌经营战略的办法。
六是针对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支持和鼓励汽车生产企业以资产重组方式发展大型汽车企业集团,鼓励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方式结成企业联盟,并建立汽车整车和摩托车生产企业退出机制的办法。
七是针对投资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改革投资审批制度,实行备案和核准两种方式,并按照法制化管理的原则,建立生产准入管理制度,既扩大企业投资的自主决策权,又实施有效的宏观管理。
八是针对能源、环保、城市停车面临的压力,产业政策引导和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重点发展混合动力汽车技术和轿车柴油发动机技术,支持开发新型车用燃料和新型燃料汽车,建立汽车产品油耗公示制度,提高汽车的燃油经济性。鼓励个人、集体、外资投资建设停车设施。
五、我国汽车产业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汽车产业在“以市场换技术”总的指导思想下,在发展战略上主要走了合资合作的道路,即通过加强与跨国汽车公司的合作,引进国外的技术和资金,尽快提高中国汽车产业的产量、规模和质量,增强产业竞争力,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国内市场需求。到2002年底,我国汽车产业共建立外商投资企业631家,其中整车及改装企业75家,汽车零部件企业556家。目前,我国主要的汽车企业都与国外汽车公司实现了合资,国外主要的汽车公司也都全部进入了中国汽车产业。通过合资合作,迅速改变了我国汽车产业的落后状况,缩短了与世界汽车产业的差距:产量和规模不断扩大;产品的技术水平迅速提高;零部件工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培养了大批汽车专业人才;企业管理水平大幅度提高;先进的技术标准和经营理念得以引进。可以说,没有合资合作,就不会有今天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局面。
然而,跨国汽车资本和技术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影响也是非常深刻的,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战略会受到跨国汽车公司在华战略的很大影响。因此,要选择今后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战略就必须跟踪和研究跨国汽车公司的在华战略。
加入WTO以来,由于中国汽车产业政策的调整,跨国汽车公司在华发展战略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总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技术、品牌、管理、市场等方面加紧了对中资企业的全面控制(包括对中外合资企业的中方),中资企业的话语权受到严重影响;二是在研发、采购、配套、制造、销售、服务等环节加强了对产业链的全面控制,以期最大限度地攫取利润。具体做法是:(1)建立独资或控股的产品研发机构;(2)建立统一的采购、配套平台:(3)建立独资或控股的零部件企业;(4)建立控股的发动机生产企业;(5)加强对销售服务网络的掌控;(6)建立独资或控股的汽车金融服务公司;此外,跨国汽车公司还纷纷在中国建立独立的汽车投资公司,表面上是为了管理在中国相对分散的股份,但实质则是建立一个推行中国战略的平台,如果在这个平台上,承载研发、采购、配套、制造、销售、服务等管理功能,则这些外资独立的汽车投资公司就具有集团化趋势,这对中资企业的集团化战略构成了严重的挑战。
为了应对跨国汽车公司在华战略的变化,今后我国的汽车产业发展战略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其总体思路是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条是坚持合资合作不放松;一条是坚持自主发展不动摇。在合资合作与自主发展之间形成良性循环。通过自主发展提高合资合作的质量和水平,通过合资合作培育自主发展的能力和条件。为此,从战略的高度上必须做好如下几项工作:
(1)在合资合作上,继续坚持总量控制,同一家外资在中国建立合资企业生产同类产品不得超过两家,重点是要提高合资合作的质量和水平。
(2)继续坚持整车合资生产企业中方股比不得低于50%的原则,确保中资享有同等的决策和利润分配权,适当延缓合资速度,为中资汽车企业发展留下空间,保证中资对中国汽车产业的掌控。
(3)促进合资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逐步摆脱对外资母公司的技术依赖。培育中资汽车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建立中资自主发展舞台。建议对提前达到国家公布的预期排放标准而享有30%消费税返还的优惠,国家应规定必须用于企业新产品开发,否则将收回。
(4)在合资企业中,坚持产销一体化、整车与发动机一体化的原则,弱化外资在中国的集团化趋势,促进中资汽车企业集团的发展。
(5)完善相关政策,促使跨国汽车公司推进本地化生产,提高国产化水平。鼓励跨国汽车公司通过资本和技术投入赚钱,而不是通过进口汽车、进口散件、全球采购等贸易方式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