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中国经济预测十大报告

    上海证券报与国家信息中心联合发布《2005中国经济十大预测报告》。报告预计,考虑到调控政策的连续性和经济景气的持续性,2005年GDP将增长8.5%、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回落至17%左右、登记失业率为4.3%、CPI在4%左右,金融与资本市场将在深化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的基础上平稳健康运行,并寻求突破。

  2004年的十大主题是:支持2005年经济增长的动力、宏观调控政策走向、固定资产投资状况、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物价趋势、外贸结构变化、财政与货币政策取向、资本市场动向、世界经济的影响力等。另外,2004年还首次对劳动力市场作了分析预测。

  报告认为,在消费结构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化加速和世界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四大中周期因素与短期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中国经济2005年仍将保持持续快速增长。全年综合警情指数将基本在绿灯区运行。2005年宏观调控将在推进体制改革、引导结构优化方面体现得更为明显,在调控力度和市场化手段的运用方面将更趋柔性、灵活。其中土地政策、产业政策、农业政策等五大政策重点影响全局,尤为值得关注。

  报告预计,2005年货币政策取向将视经济运行情况由偏紧转向中性,M1增速在17%左右,利率和汇率面临上调和升值压力。在继续执行稳健货币政策的前提下,管理层将会更加注重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2005年国债发行规模将继续减少,财政赤字将继续下降,财税改革将进一步深化;资本市场潜在资金充足。随着机构投资者队伍不断扩大,投资者保护机制日益健全,市场基础日趋扎实,市场有望在平稳运行中寻求突破。

  预测报告一:四大周期性需求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

  2005年,世界经济特别是我国主要贸易伙伴美国、日本经济的回调,将影响到我国外贸出口的增长;同时,针对我国的反倾销等贸易摩擦仍然会大量存在;加之受我国外贸连续3年保持超常规高速增长的高基数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外贸出口将面临一定的挑战。但是,我国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工业配套水平以及低廉的劳动力。

  预测报告二:宏观调控着力点鲜明措施更趋灵活

  展望2005年,在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城市化加速推进和国际产业转移等内生增长因素的推动下,国民经济仍将保持8.5%左右的较快增长,消费需求作为对经济增长最大、最稳定的贡献者,也将延续2004年后期快速增长的势头。预计2005年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2.8%,消费需求将是所有经济指标中回落幅度较小的指标。

  预测报告三:物价总水平将呈现平稳态势

  预计2005年全年全社会投资增幅在17%左右,基本在正常增长区间,其中城镇投资增速在20%左右,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有所减弱。但由于投资惯性作用和促进因素较多,尤其是企业投资自主性大大增强,使投资增长不会大幅回落,不会出现许多人所担心的“硬着陆”。2005年,预计政府将及时出台有关维护经济安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

  预测报告四:对外贸易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

  预计2005年,我国劳动力就业总量矛盾将有所缓和;登记失业率上升势头会得到抑制;农民工短缺状况缓解;城镇单位就业人数下降趋势扭转,下岗职工数量继续减少,第三产业吸纳就业比重将继续上升;私营和个体企业将继续成为创造就业机会的主力军;女性劳动力供求状况趋好。但2005年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高技能人才数量短缺的矛盾难以明显缓解。

  预测报告五:我国货币政策取向由偏紧转向中性

  2005年,我国将继续减少长期建设国债发行规模;财政收入保持较高增长,但增幅较2004年明显下降,预计在14%左右;财政支出增幅将低于2004年,增长速度在11%左右;财政赤字将控制在3000亿元左右,财政赤字率继续下降。2005年,财税改革将进一步深化,中央与地方财权与事权划分进一步理顺,分税制不断完善。省财政体制将改革和完善。

  预测报告六:我国财政赤字率有望继续下降

  2005年,我国仍将处于新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将继续以稳健的货币政策为主,更加注重价格型工具的运用,并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人民币升值压力将继续存在,同时汇率形成机制进一步完善,存在进一步加息的可能性。尽管股市存在诸多不利因素,但制度改革将推动我国股市在平稳运行中寻求发展。机构投资者进一步发展壮大。

  预测报告七:就业总量矛盾缓和 农民工短缺状况好转

  受外贸连续三年保持超常规高速增长的高基数等因素的影响,2005年我国外贸出口将面临一定的挑战。预计2005年外贸出口增长速度将有所回落,全年外贸出口增幅将回落到21%左右,比2004年下降14个百分点。考虑到高基数等因素的影响,2005年全年外贸进口增长速度比2004年将明显下降,但仍将快于出口增幅。预计全年外贸进口将达增长24%。

  预测报告八: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回落至正常区间

  2005年,我国经济增速预计将回落至8.5%,经济增长在潜在经济水平的下限运行,需求拉动型物价上涨动力不足。但物价相对经济增长是滞后指标。考虑到物价的滞后影响、世界石油价格上涨带来的输入物价上涨以及国家有可能调整公用事业和部分服务价格,2005年,物价上涨仍有一定的压力,预计居民消费物价指数上涨4%,和2004年基本持平。

  预测报告九:消费对GDP贡献率将进一步提高

  在宏观调控取得成效的时刻,改革特别是体制改革的迫切性日益凸显。2004年许多政策的出台,已经为在诸多领域深化体制改革开了头。2005年,经济工作的一个重点就是着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理顺和规范经济关系,完善经济法律制度,从体制、机制上来保证经济平稳较快地运行。2005年宏观经济调控政策。

  预测报告十:世界经济走势牵动中国经济“神经”

  2004年以来,由于固定资产投资大幅攀升、物价指数持续上行等因素,我国经济综合警情指数一直在黄灯区运行,并于4月份短暂探进红灯区,中央“有保有压”的宏观调控政策使综合警情指数在近几个月保持下行趋势,并已经于10月份下行到绿灯区的上部区域。2005年随着宏观调控政策效果的进一步显现,我国投资需求过快增长的局面将有所改观。

  总体策划:

   范剑平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

  张伟弟 上海证券报副总编

  课题组长:  

  张学颖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

  闫娟荣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

  杨宇东 上海证券报新闻中心总监

  课题成员:

  邹民生 祝宝良 王远鸿 张亚雄 胡少维 张永军

  祁京梅 张峰 牛犁 李若愚 周景彤 徐平生 乐嘉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