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租赁”造就200亿商机

作者:黎霆 余春瑜

  “引入租赁方式后,不但可以节约办奥运的资金,还能把北京的租赁行业规范起来。”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副教授苗润生向记者表示,在筹办2008年奥运会的过程中,我们应充分发挥租赁这一融资方式的作用。

  事实上租赁企业早已跃跃欲试,北京租赁行业协会更是已将《租赁为奥运服务》的建议书递到了奥组委。据估算,2008年奥运会可用于租赁的设备可以达到200亿元左右,按照3%的租赁行业平均利润率来测算,参与其中的租赁企业有望分得6亿元左右的利润。如果进一步在场馆建设中也引入租赁方式,那么由“节约办奥运”出发所带来的租赁商机还远不止这个数。

  引入租赁体现节俭务实

  租赁作为一种现代筹资方式,已在国外体育赛事中被大量地应用。苗润生说,在2002年的韩日世界杯时,出于便利和经济的考虑,前去现场的许多国内球迷选择了在当地租手机,可以算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更重要的方面在于,在场馆和设施中引入租赁能为主办方节约大量的资金。

  根据2002年3月28日发布的《北京奥运行动规划》,用于奥运会场馆建设和北京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需要由北京市政府及北京奥组委筹资解决,这部分资金约需1933亿元人民币。除去中央财政拨款及奥组委收入,苗润生推算,北京承办2008年奥运会将产生约1800亿元的资金缺口,以5年(2003年至2007年)的建设期计算,每年需要资金360亿元,而根据2000年的统计资料,北京的财政收入约为345亿元。由此可见筹办奥运会的资金压力是较大的。苗润生分析说,虽然某些奥运项目能够产生收益,但在投资和资金回收之间存在较长的时间差,因此前期的资金压力依然很大。而且,在奥运会结束后,一些场馆及设施的维护还需要继续投资。

  目前北京奥组委已经明确,为筹办奥运会而进行的庞大建设项目,将主要依靠项目融资的方式进行筹资。在此基础上,苗润生建议,对于较小的以及与奥运经济相关的项目,例如奥运会举办过程中为运动员提供的大量服务手段及设施,采用租赁的方式解决,能降低举办奥运会的运营成本,将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正符合了中央提出的“节约办奥运”的要求。

  场馆、设施都可采用租赁方式

  在2001年北京举办的第二十一届大运会上,就曾尝试过租赁的方式。当时由一家公司承办,涉及多种办公设备及生活消费品,但还只局限于出租服务的范畴,未进行融资租赁的尝试。

  而在苗润生的设想中,租赁在2008年的奥运会中可以有更大的作为,不仅可以节约政府投资,还能防止产生泡沫。比如场馆方面,北京奥运会将需要37个比赛场馆,其中新建19个(含6个临时赛场),还需建奥运村、新闻中心等,总共约需310亿元人民币。如果引入租赁机制,将训练场馆的建设与北京的房地产开发结合起来,在政府的规划指导下,要求一些房地产项目建造符合奥运会标准的训练场馆,在奥运会期间由政府租用,之后则为居民提供健身场所,那么既可降低奥运场馆建设的投资额,又为场馆日后的使用提供了一条出路,体现了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的宗旨。科技奥运要求相关设施的技术含量较高,而高科技的设备容易贬值,租赁特有的优势则可以确保以合理的成本获得最先进的设备。

  我国政府承诺要把2008年奥运会办成最出色的一届,奥运经济越来越受关注,但难免也会有人对其产生过高预期。苗润生举了1999年昆明世博会的例子,世博会促进了昆明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但由于主客观原因也产生了泡沫现象,如会后大量的宾馆饭店出现空置、保留下来的世博园经营困难等,这些也应让北京奥运会引为借鉴。北京奥运会期间游客将更多,需要的配套设施也更多,这就给各种设施的再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利用设备租赁,在奥运会结束后,设备就可归还租赁公司继续发挥作用,范围包括:住宿旅馆、运动器材、安检设备、交通通讯、办公设施、医疗设施以及炊具等。

  也是规范租赁业的机会

  除了为奥运会筹资外,2008年也是租赁业自身发展的机会。苗润生介绍,目前北京的租赁业还是一个不够独立和完整的小行业,各类投资者和消费者也对租赁缺乏应有的认可。借助奥运,正好可以规范北京的租赁行业,开拓租赁市场。

  租赁业首先是在二次大战后的美国得到发展,历史虽短,但由于具有诸多优点,发展速度很快。在我国其发展相对滞后,北京租赁协会的数据表明:2001年,美国租赁业收入超过240亿美元,租赁渗透率达到31%,而中国的数字分别是2.1亿美元和万分之三。

  租赁不仅是一种筹资方式,它还具备促销和合理配置资源的功能,有望成为下一个新兴的投融资模式,因此发展租赁业在奥运会之后仍有深远的意义。从最具体的角度着眼,“至少可以把北京的租房业规范起来,出现一批像国外那样的家庭旅馆”,苗润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