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租赁 |
作者:沙泉 |
来自电影《出埃及记》中的一曲《走出非洲》引发人们联想,当年以色列人在埃及受到歧视,在摩西的带领下回到自己的发源地耶路撒冷,从此有了以色列人的辉煌。为什么要谈走出非洲?其实由出走联想到现代租赁。
中国的现代租赁主要指融资租赁。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几乎和信托同步引入中国,更早于股市。经过20多年的发展,信托、股市早已深入人心,知道融资租赁的却是凤毛麟角,这当中大部分人还以为融资租赁就是贷款,租赁公司就是二银行。在国外成为第二大融资手段的租赁,在中国反反复复几经波折,又到了一个新的滞涨期。过去总是强调政策不到位,目前租赁的政策法律、法规基本健全,但交易额仍然上不去,使我们不得不分析中国租赁业怎么了,毛病到底出在那,新的出路在何方?
定位缺陷
中国的融资租赁起源于利用外资,外资金融机构因为当时不能进入中国金融领域,因此想从融资租赁侧面迂回逐步渗入。因此早期的中外合资租赁公司的股东基本上是中外金融机构。融资租赁就是变相贷款,尽管不承认这种说法,但在实际操作中完全按照贷款运做和监管。
融资租赁起源于商业的信用销售,主要表现形式是为厂商销售产品时提供金融服务。传到中国时因为金融管制和资金紧缺,一些外资金融机构把租赁当贷款做,想通过租赁渗入中国的金融体系,没有和厂商形成一种战略联盟。当金融系统出现问题时,租赁公司和金融机构一样陷入困境。由于条件没有金融机构好,出了问题一般都无法挽回。
这种观念长期影响人们的思维,甚至媒体都爱把融资租赁称为“金融”租赁。似乎没有“金融”就没有租赁的地位。在中国金融是什么概念?长期的计划经济和滞后的金融改革给人们一种错觉,“金融就代表国家的金库”只要是搞金融的,都是“金融家”有无数的资金,有严格的监管。一般不会出问题,出了问题有发钞银行兜底。因此不管是中外合资租赁公司还是金融租赁公司都喜欢把融资租赁称为“金融业务”。
融资租赁就因为“金融”二字陷入死胡同。首先从中外合资租赁公司来看,因为除融资租赁外没有金融业务资质,因此就没有资金来源。租赁公司的资金一般都是通过银行股东提供贷款,当租赁公司出现问题时连累的背后的股东。只有实力雄厚、厂商背景的租赁公司经营的还比较活跃,因为他们的重点不在“金融”而是在“销售时提供金融服务”。
从金融租赁公司来看,尽管挂了一个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名称,但是监管部门没有开放融资租赁以外金融业务,就算开放业务,有些项目还要另外一个部门——中国人民银行审批。实际上金融租赁公司成为银监会唯一没有金融业务(融资租赁除外)的监管对象。
租赁公司说是在经营金融业务,但是融资租赁的本质只是一种贸易行为。租赁公司并没有给承租人贷款,而是按照贷款的计算方式出租设备。如果非要和金融沾边,说好听的就是具有融资性质的服务贸易,说不好听的就是金融的“二道贩子”。特别是资本类租赁公司,除了资本金外,一没有资金来源,二没有自有物件。最终表现在:全国有180多家具有融资租赁经营资质的企业,真正开展业务的只有20家左右,具有规模的超不过10家。融资租赁“中看不中用”就是因为金融错位。
对融资租赁过于乐观
经过20年的磨难,一些租赁公司开始回归主业。加上媒体宣传,似乎融资租赁又到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于是一些机构、大型民营企业、制造厂商想进入融资租赁这个领域。给外界一个印象是融资租赁是个大金蛋,谁拥有它谁就能发财,谁就是金融机构大老板。
静观行业,由于门槛太高,真正想加入融资租赁队伍的企业并不多,数起来超不过10家,其中大部分企业都想成立资本类融资租赁公司。而这类公司除了资本金以外,既没有资金也没有物件的来源,在二手市场不健全的情况下,风险没有退路,一旦开展业务经营将非常困难。
有些企业通过重组的方式进入融资租赁机构。进入后才发现租赁公司最大的问题是没有资金来源。一个没有资金来源的“金融机构”除了名字好听外,没有任何实际意义。“金融家”发现自己原来是“金融乞丐”。有些股东后悔地说:早知金融租赁公司没有资金来源,还不如收购一家信托投资公司了。
租赁的好处只限于圈内歌唱
纵观融资租赁业,宣传租赁好处的歌唱家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个人。每次业内开会都由他们唱主角。仔细看,宣传租赁好处的人大都是不做租赁业务的(包括本人在内),做业务的几乎没人说。分析原因一是开展业务的人忙于市场,没时间研究说教,或者因为竞争的原因不愿意说。另一个原因是不干的人没有业绩,没的可说。
而歌唱家因为专职歌唱,租赁的好处可以数一笸箩。理论问题慎之又慎,左一个严谨,又一个论证,甚至还开展大批判。除了给人们以“他们自己还没搞明白”的感觉外,对行业的发展没有太多的指导意义,尽管对呼吁政策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奢谈理论,不切实际一直是租赁大合唱的主旋律。包括本人一直积极倡导“创新租赁”,到头来发现,租赁没有发展不是创新不足,而是从本质上就没有发挥真正的作用。租赁不需要研发,需要推广。现在不是谈创新,而是应该谈回归销售本质。如果租赁真正在促进销售上发挥作用,租赁的歌不用唱也会广泛流传人间。如果一味强调融资,不被社会抛弃,也会被监管部门打死。
因为所有的活动都在圈内,自己有什么毛病看不出来,一些问题被歌声掩盖。行业垄断造成故步自封,圈子不大,门户之见不小,怕别人发展、怕行业形成竞争。自己干不了,还不愿意别人干,宁愿被“逐步升温的水烫死,也不愿意跳出这个水坑。”。明明没有资金来源,还要充当“大老板”、“金融家”在这个怪圈内谁难受,谁知道。
融资租赁的好处应该体现在业绩上,体现在动因上。如果没有动因,不会有人积极主动的去干,没有业绩,歌唱的再好也不会有人听。拿某类融资租赁机构的统计数据来看。整个行业200多亿的租赁资产,才有5000万利润,还不如银行存款的利息多。全行业60亿的资本金按照这个速率120年才能收回成本。就这样还比以前的行业整体亏损大有进步,租赁的好处在何方?如果早知道是这样谁还愿意投资这样的融资租赁公司?
都知道融资租赁是两个合同三方当事人,但是唱歌的只有出租人。
好听的歌却总不谐调
融资租赁说起来有许多功能,但是一提起融资租赁不管是出租人还是承租人首先就认为是一种银行贷款业务,甚至销售商和监管部门都是这样的理念。这种音调和社会发展的主旋律非常不和谐。明明资金充裕和融资难并存;物质极大丰富与销售难并存。本来可以通过融资租赁的方式解决这些矛盾,却被行业主管拼命限制。
有句俗话“会咬人的狗不叫”,用这句话形容租赁业似乎不妥,但实际情况却是这样。大批有经营资质的企业不做业务,一些没有融资租赁资质的企业租赁业务红火开展。一定有什么动因趋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开展融资租赁业务,而不是什么歌唱的好听。
当人们听到租赁美妙的旋律找到租赁公司做业务时,大部分企业碰壁而回。明明业务额上不去,还座在家里等业务:找上门的都不是好业务,好业务直接找银行贷款,谁还找租赁公司?现实和歌声还是有很大区别。
外界怎样看待租赁公司
尽管自己唱的歌好听,但是外界怎样看待融资租赁公司的呢?由于融资租赁的面纱没有打开,不同的部门,不同的角度对融资租赁的看法各有不同。
对于需要融资的企业,在不了解租赁公司性质之前,大都把租赁公司看成大银行家、比银行审批简单的二银行,在洽谈中总是用银行的标准谈融资、用最低的条件谈贷款。谁也没想到融资租赁不是融资,只是通过融物的方式达到融资的目的。不仅租赁公司不给企业钱,还要企业押付30%的保证金和今后要支付的若干期租金。因此花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才明白:从银行贷不着的款,找租赁公司也做不成。因为二银行的成本比银行高,但对项目的标准和银行的要求却是一样。
对于制造厂商,从来没有把融资租赁公司看成是战略合作伙伴,他们想到的只是通过融资租赁公司立即收回销售款,至于融资中的风险控制从来没有考虑,拒绝回购和承担风险,甚至在承租人恶意拖欠租金的情况下,仍然给他们提供盈利性服务。
银行是怎样看待租赁公司的呢?都以为承租人找租赁公司融资,谁知道真正需要融资的是租赁公司。银行对融资租赁公司的考核是以资本充足率来的考虑的。尽管监管部门规定资本充足率是1:10,但是当这个比例达到1:5时,银行开始收缩了贷款了。原因就是租赁公司的信用还不能确立,租赁资产还不能看作优质资产。历史上有些租赁公司用银行的资金搞租赁,租赁收回的租金没有还给银行而是乱投资、炒股票、炒房地产、高息揽存,至今还让一些银行心悸,谈租色变。
在银行眼里租赁公司是金融机构吗?完全不是!哪怕你是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金融租赁公司,到银行贷款时仍然需要登记贷款证。他们把租赁公司看成承担负债比较高的一般企业。这和监管部门理念完全不同。在控制对租赁公司的贷款方面,完全是一种市场行为,根本没有看成是同业。
监管部门是如何看待租赁公司?商务部从来没有把融资租赁公司作为金融机构监管而是作为外资企业管理,历史上也发生政府赔款事件,但是赔付的是政府担保那部分(86年以前政府担保有效),而且是用2亿美元解决了5亿美元的债务。对于以后租赁公司经营不善造成的损失,政府及不承担责任,也不负责赔款。
银监会从1986年起就对金融租赁公司进行监管。在当时的人行监管下,金融租赁公司严重脱离主业、经营了大量违规业务,人行也为此承担了赔款的责任,但是对租赁公司违规经营部分赔付的。由于租赁公司有乱投资和违法吸收存款的劣迹,至今4家被关闭的金融租赁公司,有3家后事还没处理完毕,号称12家金融租赁公司2家还处于植物人状态。不管是那类融资租赁公司4年多的重组还没有结束,绝大多数租赁公司目前还开展不了业务。还有些经过重组的企业又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其他类型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尽管有融资租赁业务,因为收到约束,也没有几家做融资租赁。
在监管者眼里,租赁公司如果管理不好,将成为用租赁名义圈钱的机构。因此金融租赁公司成为银监会唯一对借款人进行监管的金融机构。在租赁业唱歌时,监管部门总是泼冷水,强调规范经营。 《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颁布近4年,至今还不敢批准一家新的金融租赁公司,被社会认为“行政不作为”,这里的苦衷又有谁知道。
山外传来一首新歌
正当人们对融资租赁迷茫时,山外又传来一首新歌。工程机械的租赁额远大于所有融资租赁公司业务的总和,印刷机械行业大批中小企业采用融资租赁,大批的制造厂商以分期付款的方式开展融资租赁业务,以租代(销)售、以租代贷(款)、以租代(担)保、以租代投(资)到处都是。新经济遇到的新问题(资金充裕、物资丰富和销售难、贷款难并存)迫使企业采用新措施(用租赁的方式分离所有权和使用权,用融物的方式解决融资的问题)让我们体验到租赁的发展的动因只要存在,任何力量都不可阻挡。尽管监管部门一再强调监管,但是被监管的对象活力和积极性远不如非监管对象。不知道是监管部门不适应市场的发展还是违法经营的企业不听监管的太多,总有一方需要与时俱进。
由于融资租赁的门槛太高,企业为了生存已经不在对监管部门抱有任何希望,唯一的出路就是“干”,不干则死,干或许有一条生路。人们相信亲民政府一定会出台适应市场的发展政策,融资租赁最终要全民开放,但是时间已经不等人了。你要监管我们欢迎,但是出了问题你负责对监管不利进行赔偿吗?你承担企业经营风险吗?如果做不到,让我们自己决策、自己投资、自己获益、自己承担风险,不就是多交一些税收,利国利民。至于银行是否提供资金完全是市场行为。
融资租赁是脆弱的,它的健康发展必须建立在整个销售的产业链上。融资租赁的利润并不高,但是在产业链中,它能帮助源头单位获取丰厚的利润,它能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一些成功证明在社会环境不完善的情形下,厂商租赁是最有发展前途的产业,从商务部近期批准的融资租赁公司可以看出,非厂商租赁不批。足以证明监管部门对融资租赁已经有了新的认识。
另外还有好听的歌就是人大已经把融资租赁列入立法议程,物权法今年出台,税收也将从生产型增值税改为消费型增值税,国家要大力发展直接融资。这些对于企业开展融资租赁销售自己的产品都是利好消息。厂商租赁的涌出解决了融资租赁发展不平衡的弊病,解决了融资租赁后端物权退出问题。银行和信托投资公司开展保理业务、信托租赁解决融资租赁前端问题。在市场需求的刺激下,融资租赁没有理由不在发展。
走出租赁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租赁
为什么要走出租赁,并不是租赁本身不好,而是目前行业高门槛和不合理、不平等的税收待遇制约企业使用融资租赁。所谓走出租赁不是不放弃用租赁的方式解决融资难和销售难的问题,而是你限制我做融资租赁,我就做“分期付款,约定产权转移”;你限制我租赁债权证券化,我就用保理业务售出债权;你限制企业之间融资,我就用“壳公司入股”方式集资。总之国家有大量的法律可以摆脱目前对融资租赁的垄断,而且这种政策越来越宽松,融资租赁已经不在是少数公司的专利。真正能防范风险的有效措施是:企业正确地选择的行业和客户;企业内部建立资金和物权的退出机制,而不是不切合实际,不可操作风险控制理论和政策限制。
曾经有一位在租赁行业转了10多年,目前仍在一家大型外资厂商租赁公司开展融资租赁业务人深有体会地说:我现在的工作都没有感到是在做租赁,而是在做销售。这反映出融资租赁的真谛。在租赁行业里转圈的人真应该走出租赁用另眼看待融资租赁,真正回归融资租赁的本质,才能找到出路和发展。
笔者不是摩西,不能带领租赁业走出困境,但是要大声急呼,国内的生产制造企业,赶快建立现代营销体系,通过信用销售和增值服务和外资企业在同一水平中竞争。不要就租赁而谈租赁,要把租赁销售和租赁融资赶快融入营销体系,满足不同需求的客户要求,扩大市场占有份额,吸引资本市场进入。否则今后的市场属于谁已经不言而喻。
从《印刷经理人》杂志社成功举办融资租赁实务研讨会可以看出,圈外人比圈内人更接触实际,企业更青睐于实务操作,他们对理论问题不太关心,而注重的是如何解决企业当前遇到的困难问题。我希望圈内人今后在强调务实时,不要停留在口号上,要落实在行动上,少谈些理论多谈些操作。解剖一些具有普遍意义并容易操作的成功案例,指导行业回归销售本质,不要把租赁看作一种玩钱的工具,这才是企业使用租赁的真正动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