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中国经济十大预测报告

      报告之十:中国外部经济环境将进一步好转

   2004年,经过近三年调整的世界经济将继续复苏。国际政治局势趋于缓和、国际石油价格稳中有望回落、国际主要股市将继续调整向上,各经济体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效应将进一步显现。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将进一步好转。但是,经济结构失衡与调整、失业问题以及通缩问题等依然存在。
    
    一、世界经济增长加快,中国外部经济环境进一步好转
    
    2004年,经过近三年调整的世界经济将继续复苏。国际政治局势趋于缓和、国际石油价格稳中有望回落、国际主要股市将继续调整向上,各经济体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效应将进一步显现。但是,经济结构失衡与调整、失业问题以及通缩问题等依然存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预测世界GDP增长将比2003年明显加快。世界主要经济体大多数增长速度都明显加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04年发达国家经济增长速度将达到2.9%,比2003年加快1.1个百分点,其中美国、欧元区经济增长预测分别为3.9%和1.9%,比2003年高1.3和1.4个百分点;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也将从2003年的5.0%提高到5.6%,加快0.6个百分点。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将进一步好转。
    
    在发达经济体中,近期美国经济增长明显加速,其主要原因,一是企业投资意愿增强。二是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的效果逐步明显,给经济发展带来积极变化。但是,布什大力推行的巨额减税计划遭到了各方人士的非议,他们认为减税会使美国联邦政府预算赤字进一步增加,减少储蓄和抑制投资,不利于美国经济的长期发展。2004年美国经济还面对其他一些不利因素,如高技术领域生产能力过剩,产业结构调整仍在继续,货币政策调控空间有限,巨额财政赤字抑制了财政政策对经济的调控作用,就业形势严峻,政府债台高筑等,这将抑制美国经济复苏步伐。
    
    在发展中经济体中,东亚经济在2003年下半年加快复苏,并将在2004年逐步加快增长的步伐。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使其从其他东亚经济体的进口大幅增加,中国正逐步成为高科技跨国公司主要的全球性生产制造基地,有助于强化东亚区域内生产和贸易联系。
    
    二、世界贸易加速增长,中国外贸出口市场空间扩大
    
    在经历了连续4个季度的负增长后,世界贸易自2002年二季度开始走出衰退,并呈逐步加速增长趋势,随着世界经济的逐步复苏,2004年世界贸易将加速增长。
    
    世界贸易加速增长意味着即使在目前中国外贸出口市场份额不增加的情况下,市场空间也会得以明显加大。中国主要贸易伙伴和国际市场的需求是决定中国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出口与世界贸易的相关性和增长趋势变化的一致性较强。除1997年中国成功抵御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出口增长提高为21%,而世界贸易增长率比1996年下降之外,中国出口增长与世界贸易增长的波动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如果世界经济、贸易增长延续当前加速增长的趋势,将有利于中国出口增长。尽管2002年和2003年中国出口均实现超常增长,2004年中国出口增长速度将有可能明显放缓,但是,中国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拥有大量价格低廉但素质良好的劳动力,吸引大量外资流入,加速全球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趋势,不会因一些短期性因素而较快发生转变。中国已经成为国际企业和投资机构全球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一环。
    
    三、全球主要股市继续向好,中国企业海外筹资环境改善
    
    2003年3月中旬以来,全球主要股市出现大幅回升。其中,第三季度全球股票市场的回升力度最大,并且创下了1991年以来同期的最高涨幅。金融、能源和技术类股票成为带动股市回升的龙头。全球主要股指的回升,也迅速波及到新兴市场。亚洲股市在第三季度大幅上扬,并创下近5年来的记录。
    
    不过,近半年来全球股市的回升,只是股价从最低点的部分恢复,股指仍未恢复到历史最高点。
    
    2004年全球主要股市将继续向好。首先,从基本面来看,可以肯定的是,世界经济周期性复苏的趋势不会改变,也就是说2004年全球股市的宏观环境将继续改善。其次,从政策面来看,虽然全球股市将面临升息的压力,但各国利率仍将处于历史较低水平,资本流动性较好;同时各国政府为了保持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迫切期望充分发挥股市直接融资的功能。再次,从技术面来看,经过三年的深幅调整,股市的大部分泡沫已被挤去,通过加强监管,企业诚信状况有所改善,全球股市存在技术上回升的要求。此外,企业盈利状况好转以及预期收益增加是股市活跃的主要动因。企业利润的增长主要来自企业大规模裁员所导致的生产成本削减以及劳动生产率提高。自2003年第三季度开始,世界主要经济体企业盈利状况明显好转。2003年第三、四季度S&P500企业的盈利预计分别大幅增长20%和22.2%。企业利润的增长,往往使投资者对未来利润增长产生良好的预期,从而推动全球股价的上升。
    
    2004年全球股市有望继续回升,股市直接融资趋于活跃,这将有利于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筹资活动。
    
    四、美元汇率缺乏继续下跌的基础,人民币升值压力有所减缓
    
    目前,美元缺乏继续下跌的经济基础,2004年美元汇价将呈止跌回稳的态势,这将有助于减缓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首先,决定货币汇率的基础是经济实力及其走势。随着地缘政治风险的消除、股市强劲反弹,美国投资者、消费者信心逐步回升,45年来的最低利率水平使货币政策环境十分宽松,布什政府大规模减税计划政策效应将逐步显现,2004年美国经济增速有望加快。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4年全球经济展望》报告预测,2004年,美、日、欧经济分别增长3.9%、1.4%、1.9%。2004年美国经济基本面明显强于欧日等国,因而美元贬值缺乏经济基础。
    
    其次,美元同主要货币的利差在缩小。欧元、美元的利差由2002年的1.5缩小到2003年的1,2004年存在进一步缩小的较大可能。据最近一次彭博社每月经济调查数据显示,美联储可能在2004年第一季度调升利率,并在最后1个季度以前将其上调至2%。利差推动美元贬值的动力不足。
    
    此外,美国与日欧等国经济运行特征不同。美国经济运行主要依赖先进的技术以及发达的资本市场,而并非依赖外贸出口需求,而日欧等国经济复苏历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外需,美元继续贬值将受到欧元区国家及日本的抵制。因此,通过美元贬值刺激出口并不是美国最迫切要做的事。
    
    2004年美元汇价稳中略升,将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五、国际油价高位回落,中国原油进口成本降低
    
    2003年的国际油价中始终存在着伊拉克战争及其局势的阴影,地缘政治因素致使国际油价大幅波动。
    
    2004年,美国和全球石油需求继续恢复,伊拉克和非欧佩克国家石油产量将上升,经合组织商业石油库存将需要补充,欧佩克倾向于将油价维持在每桶22至28美元价格控制带的上限。此外,伊拉克局势、中东冲突、恐怖威胁以及部分产油国政局动荡等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排除战争等不可测因素,国际油价将会从高位逐步回落,WTI油价全年将在每桶26美元左右波动,欧佩克原油价格将保持在每桶24美元左右。
    
    从1996年起,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2000年以来原油进口激增,2003年原油进口将突破8000万吨。根据上述分析,2004年,国际油价每桶将回落约4美元左右,如果按8000万吨净进口量计算,可以节约23.5亿美元的进口成本。中国可以考虑在国际油价回落时增加原油进口量,一方面将部分货币储备转换为实物储备,有助于减轻人民升值压力;另一方面,逐渐增加石油战略储备有助于保障石油供给安全。
    
    六、全球海外直接投资趋于活跃,国企并购面临机遇
    
    全球股票市场回暖的背后是国际资本流动将出现恢复性增长。根据联合国贸发会于9月8日发布的《2003年世界投资报告》预计,2003年的外国直接投资流量将保持稳定,从2004年开始,全球流量可能会反弹,继而保持增长态势。
    
    如果2004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趋于活跃,作为全球直接投资的最重要和活跃的组成部分,跨国并购投资将走出低谷,实现较快增长。近年来中国实际利用的外商直接投资中,并购投资比例不到10%,这对于中国更大规模地引进外资,改变多是通过创建新企业来引进投资这种单一的形式,通过收购兼并、重组上市、关闭破产等多种形式,调整和改变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带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鼓励外资积极参与国有企业的重组改制,让外资以资本或技术参股甚至控股的形式,实质性地参与国有企业的改造,这对盘活存量资产,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造和振兴老工业基地都具有重要意义。
    
    世界经济和全球资本市场的好转,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较好的外部环境。中国加入WTO后,开放领域进一步扩大,相关法规不断完善,将为跨国并购投资提供开放而有序的环境,中国的并购市场将更有吸引力。外国投资者已开始把投资重点从东南亚转向中国、日本和韩国等东北亚地区。从行业来看,根据对100多个国家投资促进机构的调查结果,不同行业将出现不同的前景,其中旅游业和电信业的前景较为光明。
    
    七、国际商品价格逐步回稳,对国内价格水平产生间接拉动作用
    
    2002年二季度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缓慢复苏和世界贸易开始恢复增长,国际市场非能源产品价格也摆脱了近年来持续低迷的状态,呈现迅速上升趋势。但是,去年以来,美元汇率开始走软,因此,尽管以美元计价的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大幅上升,但是以其他主要货币计价的价格上升并不显著。未来一段时期,伴随着世界贸易增长的复苏,国际市场产品价格将会终止逐年下滑的势头,但是由于供求关系难于迅速调整,以及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迅速变化和国际市场竞争的压力,国际市场主要产品价格上升的空间十分狭小。
    
    另一方面,由于美元汇率变化所带来的价格变化和对供求关系调整,乃至全球经济关系带来的影响值得关注。经济复苏的持续性是当前全球经济发展面对的关键问题。持久的全球失衡是持续复苏需要克服的一个重大挑战。当今全球经济发展与美国经济的联系程度仍然过高,因此要保持现有复苏势头并不容易。
    
    国际市场产品价格上升会在一定程度上推高国内物价水平。2003年以来,中国进口呈现较快增长态势,因此国际市场产品价格上升对国内物价的影响将会增强。1至10月份,国内生产资料价格上升7.5%,尽管有助于缓解国内通缩压力,但如果最终需求不能较快增长,原材料价格上升将会增加生产企业成本,压缩利润空间,同时也不利于中国出口竞争力的提高。随着国内投资需求的持续较快增长,国内最终产品价格出现上升趋势,对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波动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八、东亚经济区域一体化进程加快,中国与其经贸合作前景广阔
    
    世贸组织坎昆会议的多边会谈由于成员国在农产品补贴问题上的严重分歧而失败。同时,近年来全球经济发展迟缓,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恐怖主义和反恐怖主义的较量和斗争,这些矛盾和发展阻碍了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与此相反,区域性经济合作更加广泛而深入。欧盟东扩增加到25个成员、北美自贸区向整个美洲自贸区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双边自由贸易区(FTA)建设热火朝天,在东亚各国领导人强烈政治意愿的推动下,东亚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明显提速,东亚经济合作进入新时期。
    
    首先,中国-东盟FTA建设快速推进。其次,中国、日本和韩国这三个亚洲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共同发表了《推进三方合作联合宣言》,表明三国的合作已进入了新阶段。第三,东盟内部一体化进程加快。第四,中国与东亚近邻经贸合作机制不断完善。
    
    展望未来,中国与东亚地区经贸合作前景广阔。日本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韩国为中国第六大贸易伙伴。中国和东盟建立FTA的基础较为坚实,且双方的意愿极为迫切。从20世纪80年代末起,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年均增长约20%;目前,东盟是中国第五大贸易伙伴,中国是东盟的第六大贸易伙伴。这充分说明双方的合作基础和未来潜力。
    
    亚洲地区的经济合作正在得到全面加强,东南亚国家也已经从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阴影中走了出来,中国经济继续高速发展,日本经济也出现一些积极的因素。亚洲仍被认为是全球“最具活力的地区”。在这种形势下,东亚各国将迎来经贸合作的新时期。随着东亚地区经贸合作的日益深入,中日韩和东盟将逐步建立范围更大、贸易总额更高的东亚自由贸易区,届时,东亚足以和欧盟及北美自由贸易区鼎足而立,成为全球一个重要的区域经济体系。
    
    九、世界产业结构继续调整,中国产业结构将出现相应变化
    
    目前,经过近三年的调整,世界高新技术产业产能得到一定的消化,但是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仍在继续。21世纪初期,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总的趋势是: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产业结构高效化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信息技术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用高新技术改造后的传统产业将赢得新的发展空间;传统制造业出现向东半球转移的趋势,部分先进技术以及研发中心转向东盟、中国等制造业加工基地。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向后工业化(信息化)社会转变,全球工业化的重心,将由西半球向东半球逐步转移,由发达国家向中国、韩国和东盟等发展中国家转移。国际间产业转移将包含着更高的制造业技术水平,同时研发中心也向制造业中心转移,并且制造业技术转移的中间环节有所减少,进程加快,时间缩短。
    
    高新技术改造后的传统产业将赢得新的发展空间。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不但使已失去竞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业、服装业、建筑业正在转变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而且使钢铁、汽车、化工等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变成技术密集型产业。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服务业,可使其日趋信息化与知识化。人类基因组知识的利用,将完全改变传统的医药和医学行业。克隆技术与转基因技术的开发正引起一场史无前例的农业革命。
    
    中国将顺应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客观趋势,利用全球资源和世界市场,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促使产业结构加速升级。
    
    十、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相对宽松,中国政策制定应重视国际因素
    
    2001年世界经济增长放慢以来,各国政府采取了各种宽松的货币和财政政策措施刺激经济复苏。但是,由于全球面临通货紧缩压力,经济发展表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点,传统的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刺激经济的作用下降。同时,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宏观调控目标也发生了调整,要求经济政策也要做出相应的变化。
    
    面对持续增加的巨额贸易赤字,布什政府放弃了克林顿政府一直坚持的强势美元政策,放任美元贬值。一直以来,强势美元政策对国际资本流入起到了重要作用,在经济疲软、国际资本流入减少的情况下,放弃强势美元政策,如果不能达到预期目标,就可能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为重振欧盟和欧元区的经济,欧盟鼓励各成员国通过减税增强就业市场的弹性和活力,同时继续推动电力、天然气、铁路和金融市场的自由化进程,以增强竞争力。货币政策方面,欧元区仍然具有一定的降息空间,但欧洲央行降息的意愿较弱。财政政策方面,欧盟正在着手修改《稳定与增长公约》对各国财政赤字不得超过GDP的3%的硬性约束标准,同时德国和法国政府宣布了各自从明年开始的大规模减税计划,希望以此来刺激经济增长。
    
    2004年,日本政府仍将把治理通货紧缩和处理不良债权问题作为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把干预日元升值作为主要政策工具。日本政府将继续干预外汇市场、阻止日元升值,通过贬值日元刺激出口,提高企业收益,遏制不良债权上升,缓解通货紧缩。
    
    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与调整不会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直接影响。但是,随着中国经济开放程度的提高和规模的迅速扩大,与国际经济的联系更加密切,使得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波动的一致性加强。国外的政策制定者和研究机构愈来愈多地考虑到中国因素的变化和影响。因此我们必须从经济全球化的视角加强对国际环境变化的主动性战略研究,在制定经济政策和调控措施时通盘考虑国内外因素和产生的效果。(来源/国家信息中心、上海证券报,执笔/张亚雄、牛犁)
    
    国际市场非能源产品价格指数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Q1


2003Q2


2003Q3

非能源初级产品


117.6


99


88


86.9


79


83


84.8


87.6


90.5

农产品

128.6

107.7

92.8

87.7

79.8

86.5

89.7

93.1

95.1

食品

116.1

104.6

87.6

84.5

86

90.1

92.6

95.9

96.4

原材料

113.7

87.3

88.5

91.4

77.4

83.2

88.5

89.2

93.8

金属和矿产品


90.2


75.6


73.7


83


75.1


72.8


71.5


73.2


78.3

注:(199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