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中国经济十大预测报告

      报告之一:积极财政政策功能面临转型

    2004年中国经济将承接2003年的发展势头,继续保持高增长态势,国民经济有望增长8.5%左右。2004年,宏观调控政策将在保证积极财政政策功能转型的同时,适度微调货币政策,以维护好经济发展的良好形势,并通过加快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的步伐,进一步增强经济自主增长的内在动力,保持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
    
    2004年中国经济将呈现以下十大趋势:
    
    一、现实经济接近潜在经济增长水平,GDP有望增长8.5%
    
    从决定经济增长潜力的几个因素看,今明两年,中国资本积累的速度加快,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速度不会慢于改革开放以来平均3%的水平,潜在生产能力在9%左右,略高于1997年至2002年8.5%左右的潜在增长水平。
    
    从现实经济增长因素看,2004年,国际国内有利于中国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的因素很多。首先,世界政治环境趋于缓和,不会重现2003年伊拉克战争那样严重的政治事件。2004年世界经济增长率达到4%左右,比2003年提高1个百分点。世界经济复苏加快,对于中国经济发展来说,国际环境将有所改善。其次,在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投资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的步伐加快,重化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进程加快引导的内生经济增长活力进一步增强,将基本形成城镇消费结构升级、产业结构升级、企业自主投资能力提升、就业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消费结构进一步升级的良性循环。再次,稳健的货币政策将继续维持,间接融资渠道仍较通畅,企业债券等直接融资渠道有较大扩张空间。2004年的经济发展对积极财政政策的依赖会有所减弱,但国家仍将继续发行适量国债,以满足在建项目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当然,国内环境中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主要是重化工业化发展阶段第二产业就业弹性下降,城乡就业矛盾依然突出,二元结构遗留下的社会发展方面许多深层次的矛盾逐步显性化,社会稳定压力增大。
    
    综合考虑以上因素的影响,2004年中国经济将承接2003年的发展势头,继续保持高增长态势,国民经济有望增长8.5%左右。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3%,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11.2%,第三产业增长7.7%。与1998年至2002年实际经济增长率和潜在经济增长率相差近1个百分点相比,现实经济增长率进一步接近潜在经济增长率,中国的经济增长周期由复苏阶段向繁荣阶段发展。
    
    二、社会总供求关系有所改善,物价水平小幅回升
    
    2004年,中国社会总供求关系继续改善,物价涨幅有所提高。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最终要传导到消费环节。近年来,粮食播种面积减少、产量下降、国际市场粮油价格走高,会继续推升中国粮油价格上涨;经济较快增长也会继续拉动服务业价格的上升。因此,2004年,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会有所上升。但中国实际经济增长速度仍未达到潜在增长水平,并不存在严重通货膨胀的压力。对外贸易依存度已近60%,多数可贸易商品的价格受制于国际市场,在全球总体价格水平偏低的条件下,中国可贸易商品价格上涨的可能性很小。即使少数商品短期内出现供给不足的局面,中国有足够的外汇储备用于扩大进口,约束经济扩张的资源限制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国际市场来解除。预计2004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左右,涨幅比2003年提高1.2个百分点。
    
    三、经济增长对就业带动作用增强,城乡就业有所增加
    
    近年来,第三产业成为中国吸纳劳动者就业的主体产业。2003年,受非典影响,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前三季度第三产业仅增长5.4%,分别比GDP和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慢3.1和6.4个百分点,增速差距之大为历年之最。经济增速加快并未带来新增就业岗位的相应增加,使原本就比较严峻的就业矛盾进一步加剧。估计全年新增就业岗位约为800万个、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约400万人,城镇失业人员总量增加,城镇登记失业率达到4.5%。
    
    2003年中以来,面对非典给中国就业带来的不利影响,国家把促进就业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首要目标,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和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政策。这些政策将在今年年底和明年显效,预计2004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率比2003年提高近1.7个百分点,拉动第三产业新增就业500万人以上,全部新增就业900万人左右,下岗职工再就业400万人。从2004年劳动力供给来看,新增劳动力基本与2003年持平,约为1000万人左右,企业下岗人员的规模大约为300万人,比2003年减少300万人。因此,2004年就业形势略好于2003年,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可控制在4.5%左右。
    
    四、外汇储备增量减缓,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
    
    从目前情况看,国际收支不平衡和升值压力是左右人民币汇率的主要原因。2004年,国际收支顺差会继续增加,但增量减缓,人民币升值压力有所减轻。服务贸易逆差有可能扩大;收益项目略有逆差;货物贸易收支基本平衡;在本外币正向利差和人民币升值预期下,侨汇收入会继续较快增长,通过个人渠道流入的外汇会继续增加,转移项目顺差会成为经常项目顺差的主要来源。资本和金融项目继续保持顺差,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有可能超过700亿美元;境外筹资额将会扩大,证券投资项目将出现顺差;外国金融机构获得QFII资格的数量会增加,资金调入加大;出口企业提前收汇、进口企业延期付汇的情况仍将大量存在,贸易信贷顺差将居高不下;人民币利率高于美元、欧元的趋势仍将维持,利差的存在将刺激一部分套利资金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国内市场,形成一定数量不稳定的外资流入。经常项目略有顺差和资本项目顺差将导致外汇储备的增加。预计到2004年底,中国外汇储备比2003年底增加1000亿美元,外汇储备总额达到5300亿美元,但2004年外汇储备增量将比2003年减少500亿美元左右。2004年,人民币升值压力仍需化解,汇率应继续保持基本稳定为宜。
    
    五、消费结构继续升级,消费需求明显回升
    
    2004年,有几大有利因素促使消费需求增长。一是消费环境改善,国务院明确规定了今后五年整顿与规范市场秩序的目标,要求与市场秩序有关的法律法规制度基本建立和完善,执法水平和依法行政水平明显提高,社会信用体系初步建立,市场秩序总体上有所转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起草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年内有望出台,将促使国内的汽车市场及消费环境有较大的改善。二是以人均收入超过3000美元为标志的中产阶层正在中国形成和扩大,由其主导的住房、汽车、旅游、教育、文化等消费热点,将带动消费需求增长和消费结构升级,并成为中国内需稳定增长的最大内生动力;三是非典疫情影响了2003年二、三季度的消费需求,2004年餐饮、娱乐、旅游、居民服务等服务性消费会出现补偿性高增长。四是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酝酿多时。广州、上海、北京、深圳等地区已根据当地情况不同程度地提高了起征点。这一政策有利于广大中低收入阶层特别是工薪阶层提高实际收入水平,扩大消费。五是城市化进程加快。目前,中国城市化水平保持在每年提高1至1.5个百分点,是改革开放以来增长最快的时期。城市化步伐的加快有利于消费需求增加。但失业率高企和农村居民收入增幅不高不利于短期消费增长。
    
    预计200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实际增长10%左右,实际增幅比2003年高出2个百分点,服务性消费大幅回升,总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近年来消费和投资增长背离的状况将有所好转。
    
    六、投资增速高位回落,市场导向型企业投资依然活跃
    
    2003年,实际投资增长速度仅次于1992年和1993年,是改革开放25年以来第三高增长年份。2004年,市场引导企业投资活力依然强劲,投资仍处于快速增长区间。主要原因在于:投资体制改革会迈出实质性步伐,市场机制引导投资的作用强化,国家将主要采取经济的、法律的、技术的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措施,调控地方和企业的投资方向,企业投资环境会明显改善;企业效益水平大幅提高,自有资金丰裕,企业投资能力和意愿强劲;消费结构升级带动中国进入重化工业化发展阶段,这会继续推升房地产、汽车以及电子通讯等相关产业的投资;城市化进程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市政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需求进一步增加。
    
    当然,也有一些减缓投资增长的因素,2004年投资会高位回落。首先,建设国债功能从反经济周期调控向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转变,国债建设的社会发展项目使用银行配套贷款较少,国债项目带动投资增加的能力变小。其次,抑制投资过快增长的宏观调控政策效应将逐步显现。中央银行公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会抑制房地产的投资。2003年9月银行准备金率从6%提高到7%,信贷规模有所紧缩。第三,国家将实行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强化对土地使用的审批和监督,制止违反规划批地和超规划用地,严肃查处违法违规侵占农民集体土地的行为,清理和整顿各类园区,政府主导的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活动受到抑制。最后,2003年投资增长基数较高,也将影响明年投资增幅的进一步提高。综合判断,预计200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长11%左右,比2003年低6个百分点。
    
    七、进出口恢复平稳增长,贸易顺差减少
    
    世界经济增长加快将带动世界贸易增长,国际市场对中国产品需求增加,中国出口会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国际制造业不断向中国转移,会继续带动加工贸易的出口。但在人民币继续盯住美元并保持基本稳定的前提下,美元稳中趋升导致中国出口产品价格竞争力下降,不利于出口增加;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对中国外贸的约束趋强;中国降低出口退税率也会影响出口的增长。考虑到2003年出口基数高的特点,预计2004年出口将达到4730亿美元,增速下降到14%左右。国内经济增长将带动先进技术设备和短缺能源、原材料进口的增加,商品进口配额扩大,对进口的促进作用日趋明显;为减缓与中国贸易顺差较大的美国、欧盟一再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中国也会鼓励企业适当增加进口。预计2004年进口达到4670亿美元,增长16%左右;贸易顺差约60亿美元,比2003年减少60亿美元左右,净出口对经济的贡献度下降。
    
    八、税制调整稳步推进,积极财政政策功能转型
    
    2004年将是税制改革力度较大的一年,部分税制调整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经过几年试点,2004年农村税费改革将在全国范围内推开,国家将降低农业税税率,取消农业特产税,以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完善出口退税机制,促进出口产品结构优化。从2004年起,平均出口退税率下调3个百分点,其中对国家鼓励出口产品不降或少降,对一般性出口产品适当降低,对国家限制出口产品和一些资源性产品多降或取消退税。加大中央财政对出口退税的支持力度,建立中央和地方共同负担出口退税的新机制。探索如何由生产型增值税改为消费型增值税,鼓励企业增加固定资产投资。继续推进其他各项税费改革,创造条件尽快统一企业所得税,实行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
    
    积极财政政策的功能从反经济周期调控转向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债发行规模有所减少。但考虑到国债投资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支撑作用,国债规模将保持在1100亿元左右,除用于续建和收尾项目外,重点向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经济结构调整、生态环境建设、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中西部地区发展等方面倾斜,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地区的公共产品供给,包括九年免费义务教育、农村公共医疗、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同时,注重经济和财政可持续发展。
    
    九、货币政策强化微调预调,货币信贷适度增长
    
    2004年,财政政策将不再担纲主力宏观调控政策,一直处于配合地位的货币政策作用相应上升、重要性加强。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主导地位转换的背景下,为保证新一轮经济平稳增长,央行将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并根据经济形势变化,采取预调和微调办法,合理调控货币供应量的增幅,保持信贷总量的稳定增长。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特别是利用“窗口指导”及时传达货币信贷政策意图,引导社会预期。积极支持资本市场的发展,提高直接融资比例,防止金融风险不断向银行体系集中。初步预测,2004年全年广义货币M2同比增速将达到18.5%左右,狭义货币M1增速将达到18%左右,人民币存贷款利率保持基本稳定。
    
    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各项改革向纵深发展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表示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始终把提高人的物质文化水平和健康水平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扩大劳动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健全公共服务,提高教育、医疗等与人的全面发展密切相关的行业的服务水平;二是在加快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加快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建设,形成三个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三是在发展过程中,充分考虑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积极转变粗放型经济的增长方式,不断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各种自然资源,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四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统筹地区协调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国外发展和对外开放。
    
    2004年,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将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投资体制改革将会有重大突破,进一步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实行谁投资、谁决策、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二是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体制,合理划分中央、省地市之间的合理界限,建立国有资产经营和监督责任制,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通过建立归属明确、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以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三是财税体制将进一步完善;四是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步伐,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将纳入议事日程,处理不良资产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并通过各种途径充实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商业银行实行贷款五级分类,以强化信贷资产管理。五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将进一步深化,政府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完善政府重大经济社会问题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决策程序,加快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使政府真正成为维护市场秩序的“守夜人”。(来源/国家信息中心、上海证券报,执笔/祝宝良)
    
    表1:不同产业就业弹性
 


年份

国民经济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就业人数

就业弹性

就业人数

就业弹性

就业人数

就业弹性

1996

68950

0.14

16203

0.28

17927

0.79

1997

69820

0.14

16547

0.20

18432

0.31

1998

70637

0.15

16600

0.04

18860

0.28

1999

71394

0.15

16421

-0.13

19205

0.24

2000

72085

0.12

16219

-0.13

19823

0.40

2001

73025

0.17

16284

0.05

20228

0.24

2002

73740

0.12

15780

-0.32

21090

0.57

1978-2002

 

0.11

 

0.10

 

0.36


注:就业弹性定义为就业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之比,反映经济增长拉动就业增长的状况。
    
    表2:2004年国民经济预测表(单位:亿元、%)
 


指标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绝对值

增速

绝对值

增速

绝对值

增速

GDP

104790.6

8.0

115400

8.6

127720

8.5

一产

16117.3

2.9

16717

2.9

17360

2.8

二产

53540.7

9.8

60864

12.0

68936

10.5

工业增加值

46535.7

10.0

53373

13.0

60700

11.5

三产

35132.6

7.5

37819

6.1

41424

7.8

固定资产投资

43499.9

16.1

52770

21.3

61210

16.0

消费品零售额

40911

8.8

44593

9.0

48783

10.0

出口(亿美元)

3256

22.3

4148.1

27.4

4730

14.0

进口(亿美元)

2952

21.2

4029.5

36.5

4675

16.0

净出口(亿美元)

303.5

 

118.6

 

55

 

财政收入

18903.6

15.4

23100

22.2

27490

19.0

财政支出

22053.2

16.7

26200

18.8

30490

16.3

财政赤字

-3097.8

 

-3100

 

-3000

 

国债规模

1500

 

1400

 

1000

 

居民消费物价

 

-0.8

 

0.8

 

2.0

M1

70882

16.8

84420.5

19.1

98520

18.0

M2

185007

16.8

221083.4

19.5

258668

18.5

注:工业、投资统计数据均为全口径,表中产值数值均为现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