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赁需多补课

作者:沙泉

   《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今年6月30日出台,租赁营业额有所上升,地方政府开始希望利用现代租赁这个先进的经济模式搞活经济,国内外投资者开始关注进军租赁业适宜……种种迹象表明,租赁业已经出现回暖势头。但业内人士人为,租赁要想全面步出低谷,还应抓住时机进行全方位补课,以弥补先天不足,夯实腾飞基础。

认识需深化

    1952年,世界上第一家融资租赁公司诞生于美国;1963年,日本引入这种将融资与促销结合的先进经济模式;1981年,现代租赁从日本进入中国。当时中国的主要的目的是希望通过融资租赁的方式吸收外来资金。

    但可惜的是,当时,业内人士也把融资租赁简单地看成一种融资工具。对现代租赁展业环境并无充分的考虑。大家并没有注意到现代租赁这种经济模式需要四大支柱(法律、会计准则、监管、税收)的支持;需要对租赁的投资杠杆作用有深刻的了解;需要有良好的信用体系;需要政府的政策和资金的支持;需要人们对租赁的内涵的理解;需要企业和消费者建立租赁市场的经济观念。要想使租赁在中国真正健康发展,首先要深化对租赁的认识。

宣传力度需要加大

    中国的现代租赁几乎和国家的改革开放同步进行,远早于证券和保险业。但眼下其在国民经济的渗透率还不足1%,和美国相比差30多倍。租赁与信托、证券、保险为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四大支柱产业的特征没有体现出来,人们对融资租赁的深刻认识目前仅限于业内经常参加会议的人士和少数专家学者。整个社会对租赁的认识缺乏认识。因此行业在宣传上需要加大力度。

行业主管部门要先行

    过去,有些政府部门简单的认为租赁是一两个主管部门的事,在制定政策时往往不考虑租赁涉及多行业的特征,无意中制定了限制或伤害租赁发展的条款。现代租赁尽管具有促销和融资的双重功能,但如果没有税收的惠顾,很少有人愿意采用这种高成本因的方式。目前租赁的四大支柱中的三大支柱趋于完善,但在税收上还存在薄弱环节,此在完善四大支柱方面还需要补课。

人才培训要加力

    现代租赁本身是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经济、边缘经济,属于知识密集型产业,对人才的业务能力要求非常高,需要多专多能。说租赁业的发展在中国是“早产儿”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人才水平不高,许多业务没有进行仔细推敲就仓促上马。前几年因为租赁行业处于萎缩阶段,本来就稀少的专业人才又因此相继流失,造成租赁行业目前人才奇缺,也是制约租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许多行业都需要“持证”上岗,租赁这种对知识要求很高的行业,对上岗人员还没有“持证”的要求。因此租赁业在人才培训上需要补课。

    可喜的是,目前一些租赁公司已经认识到这点,他们已会全国同行业组织和国内大专院校,为租赁培养高级人才。

租赁产品需开发

    中国的现代租赁是从日本学习的。日本的租赁在发展初期完全是由政府支持、政府出面办理的,当局的目的是想依靠租赁填补政府退出和市场化之间的空白。日本当局因此给予租赁行业许多优惠政策。中国现代租赁业发展没有经过这个过程,反而出现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本地的利益,用“地方保护”伤害租赁事业的发展。租赁业在这方面需要补课,需要与政府通力合作,开发一些有政府资金支持的重点项目,用租赁的方式协助政府采购,解决财政经费紧张的问题。同时租赁公司还要与金融界开展合作,开发金融机构的融资租赁项目,以稳妥的方式经营租赁,恢复元气。借助政府改制的有利条件填补租赁业发展过程的空白。

    目前北京市政府非常重视租赁业促进经济的作用。他们配备了专门的部门管理研究租赁行业,甚至要通过与租赁公司合作开展租赁业务的方式,体会和研究租赁的好处,研究需要给予租赁的扶持政策。

企业管理要上台阶

    现代租赁需要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管理企业。租赁业要想健康发展,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是必不可缺少的。中国人民银行出台的一系列监管办法规范了企业的行为,指明了如何建立现代企业的经营模式。但要从文件转换成制度,并且得到切实的贯彻执行还需要一段实践过程。

   中国有句老话叫“亡羊补牢,未为迟矣”。“亡羊”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补牢”。现代租赁要想得到长足的发展,需要有个“补牢”过程。相信在业内人士的共同努力下,租赁这个古老的朝阳产业一定会展现出新的活力,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发挥出重要的杠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