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时代结束了,新的时代开始了

作者:沙泉

    2003年就要过去了,新年的钟声马上就要敲响。中国的租赁业经过22年的风风雨雨,渡过千辛万苦的历程,尽管从理念上有很大的转变,仍处于低速发展时期。

    在过去的日子里,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我们长期以来一直在呼唤,在呐喊,什么时候国家能给租赁业一个宽松的环境。我国加入WTO后,特别是行政许可法的出台,使得租赁的许多政策问题都在逐步解决。随着明年7月1日行政许可法调整日期的极限到来,租赁的准入标准即将出台,企业自主折旧、购置新增设备时可以抵扣增值税的政策大大有利于租赁行业的发展。可以说呼吁政策的时代即将结束了。

    有关租赁理论,我们研究了20多年,租赁好处和它的弊病我们都深知内端。尽管对有些理论还处于争执阶段,但不影响行业朝迈入正确的轨道发展。理论的事,租赁公司知道,政府知道,媒体知道,厂商知道,生产企业也知道。但是为什么做不大?为什么谈项目时那么难以沟通。知道是知道,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理解有偏见,往往出现“鸡对鸭”的谈话。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把融资租赁作为纯金融业务来做,对物权的流通市场,盈利能力,风险控制和处置手段缺乏进行深刻的分析和研究。往往形成租赁公司认为企业来骗钱,企业认为租赁公司放高利贷还不愿意承担风险的偏见,阻碍当事人之间的沟通与了解,更谈不上什么租赁创新了。

    中国的融资租赁公司大部分属于资本类非专业独立租赁公司,缺乏厂商背景,以金融为主要手段开展类似转贷业务。尽管这几年回归主业,有了发展,但是因为缺乏对物权的把控意识和能力。当转贷类租赁额做到一定程度时,一是增加了管理难度,二是增加的监管风险。此时银行不再愿意借给租赁公司钱,租赁公司也不愿意再扩大资产规模,出现发展性滞胀。租赁公司要想发展只能开展非风险资产的租赁业务,这给外界一个印象,租赁公司老想赚别人的钱,自己不承担风险。特别是目前政府对融资租赁资质把控的过严,运做到后来租赁公司不是卖服务,而是成为卖资质的租赁公司了。

     转贷方式的租赁接近饱和指标,新的领域因缺乏对物件的掌控,不敢轻易介入,新增租赁额越来越小,前途越来越渺茫,租赁公司向何处去的问题有一次摆在人们面前。

    目前许多设备制造企业采用分期付款、赊销、寄售的方式销售自己的产品,胆大的企业采用以租贷售、租赁赠产权、通过银行保理应收债权等方式,规避经营资质的限制,用准金融手段销售自己的产品。由于财务和业务没有分开,从而限定厂商业务,只能小规模发展。为此厂商呼吁开放融资租赁经营资质的政策更为迫切。从目前中外合资租赁公司的结构上看,厂商类租赁公司大都在生存的比较好,资本类租赁公司几乎全线崩溃,这已经充分说明厂商类租赁公司是今后发展的未来。

    WTO中对外资进入租赁的限制到明年年底就要到期了,商务部在抓紧调整过去对外资租赁公司的政策,允许外商独资,同时降低准入门槛,有些事项还可能在期限之前就要提前实现。内资厂商开展融资租赁的准入标准明年7月1日之前也必须出台,估计这个标准主要针对厂商以销售为目开展融资租赁业务的企业。这已充分证明今后的时代将是以厂商租赁为主的发展时代,目前出台的许多政策都是为厂商销售服务的。国家要想发展,必须要刺激投资、带动消费、拉动内需。特别是设备制造厂商租赁更体现这方面的优势和能力。

    在新的一年里,租赁行业应该怎样适应新时代,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租赁公司苦于经营,没时间考虑。是租赁行业组织应该发挥服务作用的时候,还在争吵的专家学者到了该转换定位朝新的领域发展的时候。纯理论研究的时代应该结束了,大量的实务操作缺乏理论的指导,大批的产业等待融资租赁的进入。如何让企业与租赁公司更快地对话,如何设计出产业化的租赁服务产品在一个行业里成功发挥作用,是研究理论的人应该转变的方向。使得我们的租赁公司今后再宣传租赁产品时就不是什么“融资租赁”、“经营性租赁”、“杠杆租赁”、“节税租赁”、“创新租赁”等概念性产品,而是有实务的“飞机租赁”、“电信租赁”、“医疗器械租赁”、“印刷租赁”、“工程机械租赁”……。使得租赁公司完全可以象销售传统产品那样销售、展示、宣传、推广自己的服务产品,像控制实物产品质量那样控制企业的服务质量。

    租赁公司也应该朝专业化方向发展,依靠对某一行业的精通,对物件控制和处置能力的把握,开发专业性租赁产品。同时也需要调整股东结构,尽快引入适合做融资租赁产品的厂商加入融资租赁的队伍,真正同心合力控制承租人的风险。可喜的是有一些企业、行业组织和专家学者开始做这方面的工作,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租赁行业会迈着新的脚步高速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