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机械设备租赁的现状

作者:沙泉

    当人们还对租赁还感到朦胧时,工程机械设备租赁早已开展的如火如荼。目前工程机械设备的采购,40~50%是用来租赁的,个别设备这个比例可以达到70%。如果按照2002年800亿人民币采购额计算,用来租赁的设备至少320亿,比金融租赁全行业总资产200亿人民币还多120亿。当业内人士提到租赁这两个字,首先反映脑海的就是“赚钱”,其次就是“混乱”。工程机械的租赁为什么会发展成这样是有它自己的动因。

    追溯到我国改革开放初期,首次出现的农业改革是安徽农村几个人搞土地承包。而工业的改革是从深圳的建筑行业开始,当时的“深圳速度”至今还让人念念不忘。建筑行业从此也成为最市场化、最自由化的一个行业。现金交易刺激了行业的发展,也纵容了许多私下交易。

    邓小平南巡92年后,把土地货币化,新一轮的经济狂潮把中国变成一个大工地,无处不搞建设,无处不建开发区。工程施工量猛增,带动了对建筑机械设备的需求,从应急的角度租赁开始进入建筑业。

    97年亚洲金融危机冲击的中国的建筑业,行业的萧条使大量的设备闲置。国家为了稳定经济,大量发行政府债券建设基础设施和经济适用房,工程机械租赁从盘活资产的角度大批进入建筑业。

    在实践中,租赁的利润率是非常高的,有的设备半年就可以收回投资,最长的也就一年半,而一般设备的经济使用寿命最少在五年以上,机械寿命就更长了。许多个体企业看到租赁的好处直接介入进来,他们从租别人的设备发展到买自己的设备租给别人使用。发展到今天,资产在2000万人民币左右的企业不在少数。

    与此同时,一些设备制造厂商也开始介入设备租赁市场。如徐工、三一重工、中联重科以及外资介入的迪尔、腾发、日商岩井、厦门插车等。由于这个行业的自由度非常大,对于国内企业来说进入门槛几乎没有,因此出现大象和蚂蚁共存的现象。大象在设备质量和人员管理上花费了大量成本,在业务竞争中受到蚂蚁的威胁。蚂蚁的无序发展给人以“乱”的感觉。

    造成这种乱的原因主要是目前的建筑体制造成的。建筑行业主要采取承包制度。一些所谓有“资质”的企业竟标。这些资质包括了设备的拥有量。一般大型企业可以中标。但实际上这些企业没有实力去干,而是向下分包,最后分包到有设备的个体出租者手里。这就是为什么工程机械设备租赁中小企业特别多,竞争实力特别强的原因之一。

    其次就是现金交易。因为设备出租人大部分是个体经营者,资金往来主要依靠现金,现金交易很容易产生回扣之风,在利益的驱动下,租赁向畸形的方向发展,“无利”不租成为公开的秘密。因此出现一些有设备的企业不用自己的设备,相互间把设备租出去的怪现象。“回扣”刺激了租赁的发展。

    工程机械租赁的现状就是,有资质,没实力的企业,通过关系拿到项目后层层分包到个体施工单位,个体施工单位从节约管理成本的角度考虑,有工程就租,没工程就不租。当原始积累资本到一定程度开始买设备自己出租,最后发展成一个大的建筑企业。设备租赁的发展形成的一个剪刀叉。

    因为租赁主要是个体经营,出租人对设备管的很紧,不交租金不给干活,不给租金的人拿不到“回扣”。因此不会出现“法律”纠纷,没有人关心租赁的法律,甚至害怕出台什么限制性政策。因为租赁交易大部分通过现金来完成,因此也就没有人关心出租服务的税收是否合理。大家喜欢它的盈利空间,害怕它的混乱局面,担心被监管、又对市场现状无奈,显示出中国工程机械租赁“混乱”局面。

    近几年尽管有奥运工程、南水北调、东电西输、东气西输、西部大开发等大型,超大型工程建设,但是因为新型的投融资体制没有建立,许多项目仍停留在概念上和口号上。目前工程机械设备不管是销售还是租赁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但从今后10年分析,和规划中的建设相比,工程机械的租赁市场还大有潜力。

    近几年国家放松了二手设备的进口,正常渠道和非法渠道进口的二手设备租赁加剧了市场竞争,租赁行业的收益开始下降,于是有人说租赁界是否该有人出面管管了。和“挤车”理论一样,在车上的人总希望车下面的人不要挤,车下面的人总想挤上车去。租赁市场好象汽车司售人员,既不能让谁别上,也不能让谁下,只有挤到实在挤不动的程度才会有人罢手。

    租赁行业这个“不挤点”在哪?笔者估计,成本回收期超过一年半就会有人担心,超过两年就有一些人退出市场,超过两年半有大批人退出市场,但只要在三年之内,就会有人挤这趟车。行业已经目前开始出现利润下降这个拐点。一些人已经开始呼吁市场不要恶性竞争。

    中国的工程租赁工程机械向何处发展?从体制上看,国有企业逐步退出市场,凭“红帽子”拿工程,争得项目的条件越来越少,承包的环节越来越少。反之发展起来的民营企业越来越多,正常开展租赁业务的企业越来越多,剪刀叉的局面会被打破,不规则的竞争手段会随之退出,回扣现象逐步消失。

    随着竞争加剧,利润会越来越薄,当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一些企业会出来呼吁合法竞争,设立准入最低门槛。呼吁规范化操作,呼吁税收合理化,行业组织开始发挥作用。出租服务的经营模式开始向融资租赁甚至是经营性租赁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