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力量(上)

作者:佚名

    [资源] www.ibm.com大多数公司已经具备了它们所需要的知识,现任IBM咨询集团公司总裁兼知识管理部主任的Larry Prusak如是说。问题在于,有人认为知识像水一样流动,需要知识的人可以随心所欲地将水引走,懂得利用知识的人也可以免费使用知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听着,人们不会无缘无故地将知识拱手相让。知识也不会像水一样自由地流动,不收取任何费用。知识也有市场。知识也有买方、卖方。知识也有经纪人。知识也有自己的价格体系,也有属于自己的王国的货币。

    Think Leadership杂志社的编辑在马萨诸塞州Waltham的办公室里采访了Prusak先生。

为什么知识管理会成为当前的一个热门话题呢?

    在寻求持久优势的过程中,经理人往往会问:我们的公司怎样才能做到脱颖而出呢?哪一种东西可供我们使用,在市场上又买不到呢?答案出乎人们的意料,是一家公司具备的知识,以及运用知识的途径--外加支持该知识体系的企业文化。你会发现,慢慢地,经理人也会得出这种结论--当然,那是殊途同归。

    原因很多。有关知识管理的一个策略性问题是"资源论"(resource-based theory),即,公司汇聚了长年累月累积累起来的资源,资源决定了公司的发展。无论如何,我们都可以借鉴历史。60年代,理论家称公司是"黑匣子";公司内部发生什么无足轻重;重要的是市场、产品、价格。制药公司也可以从事房地产开发。但是,今天,许许多多的研究(从华尔街到学术界,直到企业世界的研究)表明,这种理论行不通。现在,我们又回到了"资源论",而且,我们要探究的是知识--或者,公司知道什么。

如果说知识自古以来都是举足轻重的,那么是什么发生了变化呢?为什么我们需要一门称为知识管理的学科呢?

    没有催化剂,没有真正的干涉,公司将无法优化其知识资本。通常都是如此,但是,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现在这种现象尤为突出。"精简"就是其中一个原因。转眼之间,组织的"内存"--公司的知识基础不复存在了。所以,公司纷纷问道:我们如何才能获得知识,如何才能积累知识呢?全球化是另一个原因。枝繁叶茂的大公司要了解自己知道什么,知识存储在哪里相当困难。而且,商业环境也发生了变化;人们必须投入更多的时间,因为时间直接影响到人们对知识的分享。

要优化其知识资本,公司应该从何着手呢?

    曾经有个记者打电话问我:"您能否用一句话告诉我知识管理是什么。"我说:"雇用聪明人,让他们说话。"这个回答听起来有点圆滑,但是,它说明了知识的作用。给人们时间,让人们交谈,有悖于大多数公司的商业模式。商业模式好比是一台机器--简单、高效。这是一种错误的模式。机器不需要学习;机器需要能量。人类需要学习;人类需要反思。所以,你应该及时建立起一个"知识体系"。知识的许多层面并不具备系统性--许多知识是你在大厅里和同事喝咖啡,聊天时产生、传播的。

目前,在许多公司里,人们都没有太多的闲暇时间聊天,但是,信息却是铺天盖地的。那么,请问,文件与数据库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呢?

    我们所有人都需要信息。文件、报告等都可以传递"知识碎片"。"知识碎片"的优势就在于它是共享信息,尤其是有了信息技术之后。但是,信息也有局限性;它只不过是一种讯息。它只在你我之间迅速传递。信息是有价值的,但是,信息只是单向的。

    知识具有许多特征。知识是活的,不是死的。所以,你可以获得知识。知识可以派生出新的知识,具有交互性。并非所有的知识都能够很容易地在文本中得以体现。Michael Polanyi说过:试着告诉别人如何骑车。试着针对这个问题写一份报告。如果它无法转化为文本,那它只能浪费时间。它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所以,要将这种知识表达出来是相当困难的;所以,它往往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知识的层面越多,要用一份平平淡淡的报告来概括它就越困难。知识在交谈中丰富,在交谈中汲取营养。

    现在,想成天交谈也不容易,但是,关注资产负债表、关注成败也是有好处的。而且,如果你把交谈看成是柏拉图式的理想,那你就有可能通过文件方式分享知识。信息可能只是"噪音",也可能是一种更好的东西。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