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租赁从银行界试航

摘自《金海岸租赁网》

  被租的感觉——
  总有哪里不对劲

  每次有人问起自己的工作,在交通银行重庆分行某分理处做出纳工作的王婷小姐(化名)总要费很多口舌向人解释:“我在交通银行上班,但我不是交通银行的员工,我是被飞驶特公司租给银行的”。

  人也可以租赁?王婷的回答往往迎来更大的好奇。

  2001年11月,刚拿到财会本科文凭的王婷在人才大市场看到一则广告,重庆飞驶特人力资源管理有限公司为银行招聘专业人员,于是就报名应聘,经过笔试、面试等程序,最后被录取,并被公司租到交通银行工作———每日到银行上班,工作上接受银行方面的管理,除了每年一次续签工作合同外,根本不用到公司去,每月600元的工资,由银行交给公司,然后公司再打到王婷的卡上。

  在王婷所在的分理处,有7名工作人员,除王婷是租赁来的外,还有4名交行正式员工和2名代办员。工作了1年多之后,王婷早已熟悉了自己的工作环境,业务也轻车熟路。尽管收入不高,但王婷对自己这份工作还比较满意:工作稳定,环境不错,同事相处也很融洽,特别是银行能按照《劳动法》要求,给她办理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这让王婷感到非常踏实,毕竟,并不是每个企业的员工都有这样的待遇。

  满意之外,王婷还是常常感到“总有哪里不对劲”。最近,交行从代办员和应届大学毕业生中招聘了一批正式员工,王婷却没有资格,虽然她很想得到这个机会;春节的年终奖,唯独王婷没有,平时发奖金和各种日常用品,也是她最少;同事在一起聊天,一谈到提干、分房、人事改革等话题,王婷就插不上话,搞得大家都不好当着她的面谈这些话题……

  王婷明白自己的身份——是被租赁过来的,但她还是有些不理解,大家做一样的事情,为什么又会如此不同?因此,每次过年过节,银行组织活动,王婷都很难全身心地投入进去,感觉自己就像个嘉宾;本来还可以开拓些存款客户资源,却没有动力……

  21岁的于璐是某“新高职”学校的毕业生,被租到工商银行重庆分行高科技支行从事储蓄工作已经1年多了,在高科技支行的100多名员工中,和于璐一样被租赁来的飞驶特员工有8名。刚到工行的时候,于璐曾希望自己也能成为正式员工,后来感到不太现实,也逐渐接受了人才租赁这种方式。于璐介绍,她班上40多名同学,现在有一半被飞驶特租到了银行工作。

  如今就业压力这么大,自己学历又不算高,于璐对自己在工商银行的工作很满意:收入近千元,每天上半天班,工作环境好,单位上年轻人多,好耍……

  没有近忧,于璐却有远虑:现在年轻,手脚快,精神好,银行要租我们;可是过了30岁,银行还会不会租我们,如果不租了,到时候怎么办?

  银行购买新体制——
  “请神容易送神不难”

  如今,一些国有银行人满为患,都在试图裁员,为何它们还会租员工呢?

  对此,重庆飞驶特公司关正飞经理评价说,国企改革这么多年,但国有银行的人事改革相对还是滞后的,解聘人特别不容易,“请神容易送神难”;而用人才租赁的方式,银行只要向人才租赁公司支付一定的中介费,就可以“借”员工来使用,不用的时候还可以“还”回去,从本质上说,是银行用中介费向中介机构购买了一种新的用工体制。

  这种新体制无疑受到了买主的欢迎。从2001年9月重庆飞驶特公司成立以来,已经先后几批把480名员工分别租给工商银行、交通银行和农业银行,据了解,建设银行重庆分行也对人才租赁产生了兴趣,和飞驶特的商谈正在进行中。

  交通银行重庆分行人教处副处长倪平凡介绍,人才租赁方式灵活、更加贴近市场,不仅降低了人力成本,也解决了解聘难的问题,交行重庆分行非常满意,现在共租赁了84名飞驶特员工,他们都很年轻,学习能力强,手脚快,给顾客的印象很好,随着业务的发展,租赁的人数还会增加。

  浦东发展银行重庆分行副行长孙旭平也评价说,人才租赁可以让企业把员工的住房等福利问题交给社会,用工成本低,用工灵活,这就是它的生命力所在。

  但人才租赁进入重庆银行业,还是引起了一些波澜。

  首先就是这些员工并非银行的正式员工,缺乏归属感,一旦有机会,往往会跳槽,稳定性差,倪平凡介绍,在交行租赁来的 84人中,目前已经有近10人跳槽。对此,孙旭平评价说,浦东发展银行重庆分行考虑到租赁来的员工往往缺乏凝聚力,无法认同企业文化,不利于创造出服务特色,因此,目前还没有采用人才租赁方式的打算。

  人才租赁遇到的更关键问题,便是当事人的认同。某银行为了解决人员臃肿的问题,引入人才租赁机制,把原来一批代办员也转入飞驶特公司,结果很多人当场叫了起来:“又在银行上班,又是飞驶特公司的,到底是怎么回事?”很多在银行已经工作数年的代办员不能接受这种方式,另谋高就,还有不少人勉强答应来到飞驶特,但内心深处还是无法接受人才租赁,忙着找更合适的工作。

  同样是心态的问题,发生在某银行万县、涪陵、黔江等地区分支机构的现象更发人深省:在当地,租赁来的员工的收入低于正式职工,但按照《劳动法》,如果遇上节假日,加班工资就要翻倍计算,这些租赁员工每天的加班收入会有40-50元,高于正式员工每天加班费10元的标准,这触动了正式员工的情绪,引发了不小的矛盾———在一些人的观念中,正式员工的所有收入都应该高于租赁来的员工,丝毫不能有例外。

  显然,人们对于人才租赁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工商银行重庆分行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介绍,尽管工商银行重庆分行目前租赁来的几百名员工于8000多名员工相比显得微不足道,但引入人才租赁,对人事改革却起到了推动作用,其意义却是不可低估的。

  人才租赁——
  成长中的烦恼

  人才租赁出现在我国始于1996年的上海,当时,建设银行上海分行等银行为弥补员工不足,和上海人才市场联合运作“人才租赁”,办理了30人的租赁业务。之后,人才租赁一发不可收,很快风靡广州、深圳、武汉、北京、江苏、广西、辽宁等地区。2001年,随着飞驶特的成立,人才租赁也落户重庆。

  尽管发展势头迅猛,但于西方国家相比,却还是小儿科。目前,美国数千家从事雇员租赁的公司,许多企业除了老板和高级管理人员外,其它员工都是租赁来的;在日本,全国性连锁经营的人才租赁公司就有30多家,各地分支机构多达4600个,租赁就业劳动者占全体雇佣劳动者的2%。从中,人才租赁在我国的市场前景可见一斑。

  但在重庆,人才租赁却遇到了成长的苦恼:除了银行业有几个客户外,在其它行业几乎全是空白。

  原因并非没有人愿意买单,曾有不少化工、餐饮、酒店等行业的企业找上门来,要求飞驶特向它们提供租赁员工,可由于公司对这些行业不熟悉,相关法律也不了解,根本无人可租。和国内的其它城市一样,重庆人才租赁业之所以会最先在银行业生根,恰恰也是银行的信誉好、工作环境好、不会出现职业病,公司风险低的原因。

  这正是关正飞所苦恼的:我们面对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尽快了解各行各业,熟悉法律法规,把这些服务开拓出来。

  “市场在前面,关键要看我们业内人士自身的能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