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日本模式” 融租赁发动破冰之旅 |
记者:东平 |
摘自《证券时报财经周刊》
“冬天已经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对刚刚步入21岁的中国融资租赁业来说,命运中的上一次春天是那么遥远和短暂。自90年代中后期,中国最早开放的金融业——融资租赁业不仅没有如一些人预计的那样,发展成仅次于银行信贷的第二大金融工具,反而步入命运泥淖:日资败走、破产、重组、等待重新审批……一直挣扎至今。
近日,融资租赁业终于传来“春的消息”。在中外合资租赁公司和其他物资租赁公司仍然举步维艰的时候,第三家金融租赁公司获得了人民银行批准重新登记,人民银行保留的12家金融租赁公司重组已接近尾声。浙江租赁等率先获得登记的金融租赁公司已显示勃勃生机,部分境内外资本又开始重新关注中国融资租赁业。
9月中旬,刚刚成立的中国金融租赁业行业协会组织——中国金融学会金融租赁专业委员会更是迫不及待向人民银行递交了“陈情书”,认为大力发展融资租赁的环境已经具备,请求主管单位给予中国融资租赁业更多“政策春风”。
而在民间,融资租赁业的突围早已成“星火燎原”之势,浙租模式、新疆租赁速度、上海金海岸“东资西移”……中国融资租赁正在借创新完成蜕变。
吸引外汇和外资,为国有企业组织更新设备,过去20年,这是主管层对以合资租赁公司为主的中国融资租赁业的市场定位。但市场的力量让融资租赁找到了方向,融资、资产管理、促销三大内容正构成中国经营性租赁新的发展方向,融资租赁业不再仅仅是“拿明天的钱今天用”的一种融资手段。
“融资租赁业正在发生质变。”中国金融学会租赁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田青认为,“经历20年曲折后,市场经济的发展让融资租赁业终于有了自己的空间。”
“但决不是重走‘日本模式’的老路。”上海金海岸租赁公司投资部肖顺明经理总结,“中国融资租赁业已经踏上欧美融资租赁的跑道。”日本拓荒者败走
中国金融学会租赁专业委员会的“陈情书”揭开了中国租赁业的疮疤:据最新统计报告,除关闭的合资租赁公司外,剩余的33家中外合资租赁公司中,处于正常经营状态的只有8家,约占1/4。加上重组成功的3家公司,目前有生命力的公司仅占1/3,有效净资产合计仅为1.41亿美元。其余的22家租赁公司中,有8家已经着手或待机清算解散,有14家已经停止业务开发,前景不明。而另外的消息是外经贸部批准的40多家中外合资租赁公司和条件更差的内贸系统的租赁公司,大多数都发展艰难,面临破产、清算、无法维持而重组的公司高达80%以上。
“这表明,中国融资租赁业过去发展思路的全面失败。”金融租赁专业委员会的一位委员认为,以中外合资机构为主和以外币业务为主,主要为境外资金提供出路和为国外设备促销服务,这是过出20年来中国融资租赁业由主管层“钦定”的职责,融资租赁业更多停留在吸收外汇和外资的融资功能上,这在业内被称为“日本模式”。
“中国融资租赁业的日本烙印决非偶然。”肖顺明透露,融资租赁主角——中外合资租赁公司中80%以上资金来源于日本。日本经济在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增长较快,大量剩余资本急于寻找投资机会。中国金融业将融资租赁定为惟一向外资开放的金融领域,合资成立融资租赁公司便成为日资进入中国的最佳选择。
据统计,1984年到1988年间,日本各大银行、租赁公司乃至企业陆续和国内的金融机构、外贸公司合资成立了一批中日合资租赁公司,以日资作为主要营运资金的融资租赁公司在中国间接地成为日本金融机构在中国的放贷窗口,单纯地为生产型企业融资购置更新制造设备的日本租赁模式,也被克隆到中国。在缺乏法律和市场先例的情况下,日本资金和租赁公司运作模式成为中国融资租赁业的拓荒者。
今年上半年,随着广受关注的太平洋租赁公司破产和天津租赁公司关闭,日本资金和租赁业在中国的拓荒,以失败告终。其实早在1996年,合资租赁便开始出现大规模停业现象。
据有关方面总结的原因,迅速产生的大笔呆坏帐等是引发合资租赁公司走上困境直接导火索,总额高达8亿美元的呆坏帐中大部分集中在1990年前同日本成立的合资租赁公司,因为历史原因,该部分合资租赁公司外资方负有全部融资责任,但控股权却在中方,影响筹资积极性,租赁设备老化过快、中方租赁者无力支付租赁金、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中部分日本出资方破产、单纯的融资模式缺乏新的利润来源、1998年后合资租赁公司合同陆续到期,种种原因使日本资金开始撤离,中国融资租赁业陷入全行业困境。
“日本资金败走中国融资租赁业的根源是日本租赁模式的落后。”一位业内人士分析,中国早期的租赁公司多数依附于银行、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作为金融借贷的一种延伸,缺乏相对的独立性,这使其信用机制、风险管理能力以及消化风险能力同银行相差甚远。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早已没有传统融资租赁生存土壤。
“不能单纯将原因归咎日本租赁模式的失败”,中国金融租赁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田青认为,转轨期的中国市场环境也没能为中国现代融资租赁萌芽提供空间,相关法律、法规和金融政策都不到位,管理上条块分割。
但日本资金撤离,无疑使中国年轻的融资租赁业雪上加霜。
本土公司打破坚冰
“合资租赁公司的退潮为本土金融租赁提供了空间。”田青认为,以合资租赁公司为主的融资租赁发展失败后,中国融资租赁业才开始探索自己的现代租赁之路。
2000年6月人民银行发布实施《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第一次确立了金融租赁行业的法律地位,将金融租赁定为非银行金融机构,纳入央行监管,并对行业全面重组。对新组建的金融租赁公司,其资本金要达到5亿元人民币,如增加外汇项目,资本金中另加5000万美元,大大提高了进入门槛。
人民银行目前管理的12家金融租赁公司中,已经有浙江租赁、四川租赁、甘肃租赁3家已经完成重组登记,有8家重组进入了尾声。2002年上半年,已经有7家盈利(最好的浙江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盈利5,000万元,人均创利47.4万元),2家预计年底扭亏,金融租赁正在燃起中国融资租赁业新的希望。
浙江租赁成为中国金融租赁领头羊,迄今累计租赁投放160亿元人民币,带动相关投资800亿元人民币,新增产值近1600亿元人民币,已为1900多家企业提供租赁服务,其中倍受关注的有“绍兴广电”、“杭州公交”、“广东金网”、“上虞污水”等大型租赁项目。同时还将投资、融资、营销、资本运作相结合,实现了融资租赁向专业领域渗透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方面的嫁接,被业内喻为“浙租模式”。
而近日,上市公司长运股份增加了20条航运船,将投入到川渝地区的长江航线。令投资者意想不到的是,总价值达1亿元的长运股份设备“扩容”,不是通过股市和银行融资实现的,而是采用国际通行的融资租赁方式“融”来的。
完成这项运作的上海金海岸租赁公司透露,“上海金海岸正在用新的融资租赁方式完成东部资本向西部转移。”
上海金海岸创造的西部承租企业—西部银行—上海金海岸公司—东部银行—东部企业成为一个有机的循环体系,变过去传统融资租赁的风险出租方或承租方独自承担为承租人、银行、供货商、出租人几方共同承担,特别是通过政府影响,使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嫁接,使西部银行与东部银行对接,通过厂商直租使买断式销售变为租赁式销售。
上海金海岸公司总裁俞开琪认为,中国经济当前一大问题就是生产过剩、内需不足,积压产品高达3万亿元,将一些长期积压的设备成功地输送到重庆市,既解决了重庆市项目投资配套资金短缺的难题,又盘活了上海大型设备的存量市场。靠这种创新,上海金海岸正在完成重庆市实施重庆嘉陵化学制品有限公司搬迁工程和“渝钛白”二期工程建设。上海金海岸的做法得到上海和重庆市政府部门重视,不少西部省市开始尝试这种模式。
“集融资、投资、资本运作和商品促销为一体,这正是现代租赁业的欧美路线。”田青称。各路资本垂青中国租赁
中国融资租赁业的复苏让各路资本又看到了希望。据悉,近日境内外各路资本开始垂青中国融资租赁业,日本资金溃败的阴影正在散去。
继明天系成功控股浙江租赁后,据金融租赁专业委员会统计,在刚刚完成的增资扩股的金融租赁公司中,民营资本已经占到50%。
三九集团重组深圳租赁;德隆入主新疆租赁和新世纪租赁;中石化和澳门南光成功受让远东租赁和中国康富租赁的外方股份。IBM和中国长城计算机集团合资成立IBM租赁有限公司,GE财务公司在收购日本租赁公司和德国租赁财务公司后,也悄然进入中国租赁业。
据悉中钢集团、天津经济建设投资集团、湘财证券、重庆银海等多家机构正在积极申请成立新的金融租赁公司,并且都已筹措到了不低于5亿元的注册资本。陕西的西北租赁公司、海航集团、信邦投资有限公司、香港华侨城、日本日立租赁公司、新加坡政府投资有限公司、德国国际银行等中外机构,都正在募资或参股国内金融租赁公司的机会。
金融租赁公司正成为继信托公司、地方商业银行后又一个并购热点。排在央行门前申请金融租赁牌照公司已经达到几十家。中国融资租赁业广阔市场前景吸引境内外资本,据悉,全球租赁对市场渗透率占到10-30%,租赁总额6000亿美元份额。中国金融租赁业尚处于初级阶段,市场渗透率仅为1-3%,租赁总额不到200亿元。
融资租赁业正迎来历史性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