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与信誉

作者:沙泉

    信用体系主要建立在法制的基础上,信誉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上。我国的投资体制在计划经济时代时,由于整个经济体系控制在政府手中,整个经济都在一个政府信用环境下活动,因此企业只有信誉的不同,没有信用的不同。一般人也就不关心信用而只关心信誉。经过“文化大革命”运动,尽管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观念受到冲击,但在短缺经济的领域中商业道德并没有丧失,商场上还是“重合同、守信誉”的。

    改革开放以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中,传统的道德观念又一次受到冲击。遵守道德信念的企业越来越少,三角债越滚越大,债务链越解越长。特别是经过亚洲金融风暴的洗礼,房地产泡沫经济的破灭,金融秩序混乱,似乎再也没有讲信誉的企业。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信用危机”。

    要说信用危机,有点言过其实。这是因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后,政府信用逐步退出,市场信用体系尚没完全建立。因此不是“危机”,而是信用体系不健全。发达国家经济秩序看起来比较健康,并不能说他们那里的道德高尚。因为所有的信用体系和制度都是针对不讲道德的企业或个人而建立的。市场不是靠道德规范,而是靠法治管理。

    前几天,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节目谈论美国拳王在中国挑战赛流产主体时,一些人认为经济人道德品质不好,但更多的人认为这只不过是一种市场行为,项目流产只能说明自己在签定合同中没有按照市场规律运作,盲目崇拜或信任某个权威。在合同的范围内说谁不道德,已经没有人同情了。

    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看起来人们遵守商业道德,其实不尽然。人们更多的是遵守法律的规则,是惧怕法律的制裁。在利益的诱惑下,只要不脱离法制的轨道,任何人都会选择一切手段获取最高利润。中国的经济体系入世后加快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商业道德已经不能约束现在的市场。必须尽快健全信用体系,否则瞧谁都是骗子,对谁都不信任,人人都在保护自己。谁还敢投资、敢承担风险,经济还怎样发展。

    入世后,中国的金融服务领域对已经外开放,但是国际金融资本对此并不象他们政府那样感兴趣投入中国。他们担心些什么呢?其实最关心的就是中国的信用体系是否安全、有效,换句话说就是中国的法治是否健全。这不仅是外资流入中国的障碍,也是国内东部资金流入西部资金的障碍。因此可以解释金融租赁开放后没有外资问津,西部开发的事情总是说的多,做的少。

    外资和东部资金他们在观望、在等待。他们观望什么?看那个“敢于吃螃蟹的人”在中国的信用体系下获得成功、看政府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健全信用体系。这也是中国租赁界同仁盼望以久的事情。

    凭良心讲,中国的信用体系尽管还不健全,但比以往要进步的多。比如诚信调查公司的出现、贷款卡的全国连网、判决案件加快执行、解决老大难的执行问题、限制债务人的消费、实名存款等,都说明中国的信用体系正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加速建设。遗憾的是仅有的信用体系还没完全应用,更多的人还在抱怨“没有信用(体系)”。

    在同样的环境下,有些租赁公司在发展壮大。他们为什么能适用这种环境?“创新租赁”模式给他们带来了解决问题办法。他们通过程序运作的设计,将利益共享、风险分散、优势组合、相互制约,将依靠信用转为利益制约为主。利用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的特征,开发出新模式的租赁业务。这就是创新租赁的魅力,也是租赁业未来的经济增长点。

    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只有努力创新,才能求得生存。那种等待、观望、“一看、二慢、三不过”的企业早晚要被市场淘汰。信用体系只有在发展中健全,如果都不想发展,要信用体系又有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