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杨国民
|
人们梦想着能像鸟儿一样在天空中翱翔,这似乎是一个与生俱来的愿望。1903年,美国的自行车工人莱特兄弟驾驶“飞行者”号试飞成功,人类自由飞翔的幻想终于变成了现实。
1909年,冯如制造出中国第一架飞机。1910年,清政府向法国买进一架“法曼”双翼机,并在南苑的毅军操场内开辟了飞机场,这是我国拥有的第一架飞机和首座机场。辛亥革命后,窃取了大总统宝座的袁世凯采纳法国顾问的建议,于1913年在北京南苑创建了我国第一所正规的航空学校,花费30万银元买进10架法国“高德隆”双翼教练机。二次直奉大战后,这所学校停办。但它前后四期培养的100多名飞行员,在我国航空史上起了重要作用,有些人成为后来民航飞行的骨干。我国民航最早的航线是北洋政府交通部航空事业处筹备“京沪航线”的北京-天津段。同年5月8日正式开航。1921年7月1日又增辟了北京-济南段,同时开办了航空邮政。
新中国民航是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而创建的。
1949年11月2日,中央政治局决定成立军委民航局,从陆军、空军抽调人员组建民航。这是新中国民航事业的开端。11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的直接领导下,中国航空公司和中央航空公司的2000多名员工毅然起义。当日,两公司的12架飞机从香港飞往北京和天津,回到新中国的怀抱。“两航”起义为新中国民航事业的创建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之初,民航规模小,底子薄。1950年,只有12架飞机、12条短程航线和40个简易机场;年运输总周转量仅为150多万吨公里,载客量1万人次,货邮运输量500多吨。中国民航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50年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谱写了新中国民航发展史上光辉的篇章。
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民航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增长速度。1978年到1998年,民航运输总周转量、旅客运输量和货邮运输量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8.8%、17.4%和16.7%。预计2000年全行业完成运输总周转量120亿吨公里,旅客运输量6800万人次,货邮运输量195万吨。民用航空在国家综合运输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50年来,通用航空服务于工农业、林业、石油等行业,作业项目达十大类100多个,累计飞行作业近185万小时,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改革开放之初,全民航资产仅有22.4亿元,全年收入3.51亿元。到1998年,资产总额达到1965亿元,是1978年的87.7倍,全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87亿元,是1978年的167倍。预计2000年全行业运输业务收入达到850亿元,民航总局所属企业资产总额达到2278亿元。改革开放以来,民航上缴税利177.3亿元,为国家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航线网络不断拓展 1950年7月1日,我国开辟了以北京为中心,经过东北和西北地区,分别通往前苏联的赤塔、伊尔库次克和阿拉木图的3条国际航线;8月1日开辟了天津—北京—汉口—重庆和天津—北京—汉口—广州两条航线。50年来,我国大幅度增加省会、自治区首府和直辖市之间的航线,不断开辟通往旅游城市的航线,加速扩展沿海开放城市间的航线网络,改善老少边穷地区的航空运输,使航线网络迅速扩展,航线布局发生了明显变化。
目前,民航航线总数达到1120条,其中国内航线(含香港、澳门航线)990条,通航全国135个城市;国际航线130条,通航34个国家60个城市;航线总里程达150.6万公里。民航已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国内航空运输网络,并形成了连接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国际航空运输网络。
机队规模 不断扩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融资租赁、经营租赁和贷款购买等方式,引进先进飞机,改善机队结构,扩大机队规模。到1998年底,全行业共有各类飞机1004架,其中运输飞机523架,主力运输飞机均为世界上技术先进、经济性能良好的波音、空客机型。飞机维修设施设备和技术建设得到加强,北京、上海成都、广州4家大型维修基地,具备了对我国多数在用飞机、发动机的检修和大修能力。
机场和配套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1978年,民航使用的机场共有81个,但多数是中小型机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90年代,民航机场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新建和迁建了深圳、武汉、福州、桂林等25个机场,改扩建了昆明、乌鲁木齐、拉萨、大连等48个机场,建设了一批支线机场。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新航站楼和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的竣工,使我国机场建设达到一个新水平。目前,民航共有航班运营的机场143个,其中能起降波音737等飞机的机场90个,能起降波音747等大型飞机的机场19个。
航空安全水平明显提高 全民航平均飞行事故万时率,已由50年代的0.42,下降到90年代的..06。1994年—1997年,全行业创造了连续33个月的运输飞行安全记录,安全飞行270万小时,安全起降200万架次,这是我国民航历史上最好的安全记录。50年来,由中国民航执行的各类专机飞行任务,保证了绝对安全。自1955年开辟国际航线以来,国际航线飞行没有发生过等级事故。在50年的安全工作中,涌现出以中国国际航空公司飞行总队安全飞行44周年为突出代表的一批安全飞行先进单位。
改革开放 逐步深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民航积极推进民航各项改革。从1987年开始,实行政企分开,转变政府职能,航空公司和机场分设;适应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趋势,改革机场建设和管理体制,初步形成了民航、地方以及民航与地方联合建设和管理的三种主要模式;进行空管体制改革,京沪和京穗深航路由军队管制改由民航管制,改善了航路飞行安全状况,增大了飞行流量,提高了航班正常率;不断深化企业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积极推进大公司、大集团战略,企业联合兼并迈出实际步伐;对外开放不断扩大,颁布了外商投资民航的政策,吸引外资参股航空公司,投资机场建设,融资租赁飞机。1980年以来,共利用外资160多亿美元;兴办中外合资、中外合作企业60多家。对外航空运输关系发展较快。到1998年底,同我国签订航空运输协定的国家增至78个。
航空工业是国家力量的象征之一,是一个国家经济技术实力和工业化水平的重要体现。
旧中国航空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只有十几个设备简陋的工厂,装配和修理了少量飞机,而且所需的原材料、设备等都依赖国外进口,更谈不上建立起独立的航空工业和航空科研体系。新中国成立后,在航空运输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国的航空制造业也从无到有,不断发展。50多年来,中国航空工业在研制生产多种型号的航空武器装备,不断满足部队需要的同时,大力开发和研制民用飞机,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民机发展列为国策
改革开放以前,60年代,以原苏联安—24中程旅客机为测绘仿制样机,测绘设计和试制了运7支线客机。70年代,着手研制相当于波音707的大型喷气客机————运10,原型机1980年首飞,后因多种原因,该机未能投入航线使用,但对发展我国民用飞机工业来说是一次有意义的探索。
改革开放以后,发展民用飞机被当作是一项国策确定下来,民用飞机工业得到长足发展。1982年,运7飞机设计定型,开始小批量生产,1986年投入国内客运航线运营,从此结束了中国民航清一色使用外国飞机的历史。在运7飞机基础上进行改进设计制造的运7—200A飞机于1998年5月取得中国民航型号合格证,在安全性、舒适性等方面已接近国外先进支线飞机的水平。今年3月在京进行飞行表演的新舟60飞机,是在运7—200A飞机基础上对飞机外观质量、驾驶舱布置、飞机内部装饰等进行了改进的新型支线客机,是运7系列飞机的“精品工程”。李岚清、吴邦国副总理及邹家华副委员长等领导同志亲自乘坐飞机并发表重要讲话,给航空工业广大干部职工以极大鼓舞。
到目前为止,运7系列支线客机有130多架在国内200多条航线上运营,成为中国民航最大的支线机群,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同时,以EV—97飞机为代表的一些轻型飞机正逐步发展起来。在研制大型客机运10的基础上,干线飞机的发展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与美国合作生产了35架MD82/83系列喷气飞机后,又合作生产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MD90飞机,机体国产化率达到70%,提升了我国民用航空工业的制造水平和管理水平。
民机品种逐步增加 在与国外合作的同时,航空工业积极寻求国外民用飞机零部件的转包生产。1979年以来,先后签订了总价值10多亿美元的转包合同。与波音公司签订的合同占了最大比重,其次是原麦道公司,另外,与空客、罗·罗等十多家国外公司也签订了一些小合同。截至去年底,航空工业转包生产额累计达到17763万美元。通过20多年的转包生产,我国民机制造和管理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近50年来,中国航空工业通过仿制、研制、与国外合作生产、承接国外航空零部件转包生产等方式,使我国民机生产已经初具规模和水平。先后研制生产了8个系列30多种型号的1400架民用飞机。实践证明,我国民机工业已经储备了一定的技术力量和设备,有了一定的管理水平和设计能力,具备了进一步发展的必要基础。
据介绍,今后我国将采取一系列进一步发展民机产业,同时抓紧对现有支线飞机的改进改型,加大民机预研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