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峰 海航的资本链条不会断购并重组不会停

作者:张强

摘自北京青年报

  前不久,民航总局敲定了拖延已久的行业重组新方案——国航兼并中国航和西南航;东航兼并云南航、西北航和长城航;南航兼并北方航和新疆航。新三大集团横空出世,他们各自的总资产均达到500亿元左右,航线最多达600多条,共同分割中国80%的航空市场。

  紧接着,山东航、上海航、四川航、深圳航、武汉航、中邮航宣布联合组建中天航空企业集团,航线联营,代码共享。尽管这种联盟比较松散,缺乏资本纽带,但近100架飞机、500多条航线的势力仍不可小视。

  在资本市场上擅打“闪电战”的海航如今处在“主流势力”和“地方势力”的双重压力之下。本报记者南下海口,采访了海航集团董事长陈峰。此时,海航重组长安航空已近一年,重组新华航空正好100天,重组山西航空则刚刚敲定。

  陈峰修身的功夫最近练得不错。有两点佐证:

  其一,记者到达海口的当日,因为另一件新闻需要赶着向报社发稿,和陈峰预约好的时间拖后了两个小时。当记者赶到海航会馆时,陈峰正心闲气定地在餐厅门口迎候。落座之后,陈峰请记者阅读他每日笔耕不辍、用蝇头小楷写成的《静夜随笔》;

  其二,在采访之前,陈峰先和记者讨论三篇古文。他说:“平时,我给海航的干部上课,要他们认真学习《周公诫子书》、《心术》和《三习一弊疏》这三篇文章。《周公诫子书》是周公送儿子鲁国上任时告诫他做人做事的道理;《心术》是苏洵所写,对我们一直强调的管理在于管人,管人在于管心的管理思想是一个重要补充;《三习一弊疏》是清朝大臣孙嘉淦写给乾隆皇帝的奏折,这些对我们海航的发展很有借鉴意义。在海航管理干部中,我们实行的是三为一德准则:为人之君、为人之亲、为人之师。要求管理干部有君子一样的气质和风范,能够像亲人般对待下属,从心底里关心爱护自己的部下,同时,从业务上、待人上,有老师一样的高尚品格和丰富学问,能对人有所启发。以上三条,构成一个德字,以德平天下人心”。

  就这样,陈峰袭一身中式服装,一边讲着中国传统文化,一边和记者开始了有关海航和民航业重组的对话。

  ■重组——航线网

  背景:2000年8月8日,海航以4亿多元购并了亏损2686.2万元、负债25.32亿元的海口美兰国际机场;

  22天后,海航以实物资产作价2亿元购并长安航空公司,控股80%;

  今年3月,海航与神华公司重组新华航空公司,以实物和现金方式共出资10.98亿元,控股60%;

  今年7月6日,海航和长安航空又重组了山西航空公司。

  《财富周刊》:购并长安航空打开了支线航空局面,购并美兰机场是想打造机场集团上市公司,重组新华则为了构建全国概念。通过兼并重组,海航要为我们编织怎样一张大网?

  陈峰:完成对新华、山西航空的重组以后,海航在全国的基本构架有了初步的雏形,海航现在的构架是东西南北中,南是以海口为中心,广东为辅助,北——北京、新华;西——西安;东——宁波基地;中部——长沙,这样就为海航的下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有了航线权就标志飞机投放有了地方,海航有航线资源,初步构架了海航发展的航线网的格局。

  《财富周刊》:海航的购并看起来势如破竹,但据说每次购并都成本很大,为了获取购并支持,海航没有辞退一个人。这种重组的效果如何?

  陈峰:从去年以来到现在,海航连续发动三次重大的企业重组。一个就是长安航空。长安航空是一个有十年历史的国有企业,在我们重组以前,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已经无法正常运行。国家民航总局对它的安全问题已经提出了黄牌警告。上个星期,民航总局副局长杨元元同志到西北考察,专程考察长安航空,给长安重组评价了四个字,叫“翻天覆地”。他认为中国民航的重组应该以长安航空为重要参考。因为在四个月中,人还是那些人,而且一个不下岗一个不分流,所有待遇向海航靠拢,但是企业的整体情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另外重组海口美兰机场,大家知道中国机场的发展一直有一个怪圈:不发展,满足不了需要,一发展就过分超前,股本金没有,从投入运行起,就开始亏本。包括美兰机场在内的大多数机场都没有走出这个怪圈。民航总局和海南省政府决定对美兰机场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试点,由海南航空和南方航空,当然海航控股,作为投资主体,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当年扭亏为盈,今年已经进入上市的辅导期。

  第三次重组就是重组新华航空公司。新华航空公司现在已经重组100天,应该说我们取得了巨大成功。新华航空公司的面貌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华航的人员面貌、服务质量、运行机制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五月份出现了近年来的第一次盈利。

  ■支线——现金流

  背景:目前,海航已拥有17架多尼尔328-300型喷气式支线客机,已占领国内30%以上的支线航空市场。据海航2000年年报披露:“公司先后在石家庄、西安、长沙等枢纽城市建立支线基地,并获得了多尼尔支线飞机在北京、宁波、深圳、广州、大连和重庆的市场准入权。支线航线网络覆盖华北、华东、华南、华中并延伸至西北和西南地区。”

  《财富周刊》:有人说海航的支线战略是剑走偏锋,也有人说是迫不得已。购并长安和山西航空,海航有没有清晰的战略考虑?

  陈峰:我们是有清晰的战略,因为我们知道我们要什么,在五年前我们对中国民航业的前景和现状就有了精辟的认识。五年前,我们就决定了海航的毛细血管战略,就是把海航的支线作为重要方向,原因是:第一、国家需要,第二、我们是为了发展干线而进入支线,干线竞争很激烈,中小城市十分需要航空运输。经过五年的努力,在中国我们是最大的支线,有17架多尼尔飞机,拥有中国民航支线的半壁江山。支线也存在这些问题:运营成本高而且费劲。但是国家、社会需要支线,这是不可代替的市场。在全世界航空运输中,支线是有一定的比例的,在航空运输的机型构架中,支线大概占1/4到1/3,构成了航空运输的网。在社会需要,航空运输机型结构需要的情况下,我们把支线作为重要方向,夺取了三条目标:第一,旅客;第二,现金流量;第三,国家的支线政策随着支线需求的发展做了些调整:民航机场建设费降低了,民航建设基金也降低了。海航支线成功有几个标志:第一、航线网的布局。第二、我们的支线是盈利,虽利薄,但稳定。第三,现金流量。第四、跟干线交接成一个网。

  ■机会——两年内

  背景:4月30日,山东航、上海航、四川航、深圳航、武汉航、中邮航宣布联合组建中天航空企业集团,航线联营,代码共享。尽管这种联盟比较松散,缺乏资本纽带,但却拥有近100架飞机和500多条航线。

  近来,不断传出地方航空公司加快重组步伐的消息。据报道,武汉航空已经成为四家航空公司争夺的对象。

  《财富周刊》:未来一两年,是民航重组扩建的两年,像你们收购长安、新华这样的机会还有吗?

  陈峰:机会与挑战并存,因为机会往往是靠人创造出来的,而且挑战时刻都存在。我们认为中国民航这两年的变动,对我们来说既有挑战也有机会。有些企业因为本身管理不当,一重组,矛盾就来了,我们的机会来了;也有可能一些企业重组后,规模比我们大,管理水平提高,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压力,问题在于我们能不能把握机会,找新的增长点,把挑战变为机会,把机会变成发展的一个台阶。我也是天天在研究机会,判断市场机会,我深信这两年还会有很大的机会。这机会也有可能是一种大的购并。

  《财富周刊》:几大航空公司都在加大重组的步伐,但是他们现在还是一种竞争的状态,加入WTO后,中国对抗不了国外的那种竞争,他们有没有可能会合作呢?

  陈峰:我看他们到目前,按照中央提出的现代企业制度标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没有解决的课题,真正按照国际标准企业集团和构架要求,目前的状态要跟外国竞争还不可能。

  ■负债——发展需要

  背景:3月13日,海南航空称其拟将欠中国工商银行近10亿元债务转让给集团公司的计划,因遭工商银行洋浦分行拒绝而告搁浅。

  《财富周刊》:自1999年海航A股上市融资9亿多元以来,一直没有再融资。不断扩充机队,不断闪电购并重组,海航的这些表象很容易让人产生这样的猜想:不断从银行贷款,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

  陈峰:负债的高低取决于行业,不同的行业不同。金融,它没有股本金,而航空业现金流量大,资金大,飞机要租赁,它的特殊性决定了其负债率一般要较高,负债率通常在70%和80%之间,一般来说,航空业负债率在80%以下就是正常的了。我们的负债率只有70%多,在全民航中是最低之一。外界对我们这个行业不是很了解,拿我们跟其它行业相比,才会得出我们负债率高的观点。

  《财富周刊》:有资料显示,近来海航的“关联交易”比较多,海航一直在上市公司海南航空、海航集团、债权银行和资本市场四方所结成的一个圈子里玩资金。一位业内记者分析:“这种依靠财务杠杆来不断扩张的发展模式风险性很大,一旦停止扩张,企业资金链就转不起来。”

  陈峰:我们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在进行不断地调整。我们并不是老在借款,股本金结构是我本身的实力,而负债是我们发展的一个需求,而这种需求是我们精心的设计而非冒险的行动。我们一开始就不是靠高负债发展起来的,我们的负债和调整是同步进行的,根本没有链条断的可能,也就不可能存在风险。

  ■资本运作——不成功

  背景:1989年,海南省政府出资1000万元,海航启动。

  1993年1月,以定向募集方式筹集的25010万元(股)股本金全部到位,海航成为第一家股份制航空企业,并通过融资租赁和经营租赁的方式引进4架B737飞机,海航起飞。

  陈峰十下华尔街,终于在1995年9月27日与美国航空有限公司签署外资股购销协议;12月,2500万美元外资到位。

  1997年6月26日,海航B股在上交所上市,筹集资金2.63亿元。1999年10月,海航A股在上交所发行,筹集资金9.43亿元。

  2000年,海航又从农业银行一次性贷款11亿元,从中国银行拿走80亿元信贷额度,并和建设银行达成全面战略合作协议。

  《财富周刊》:先募集外资,再以外资抵押取得贷款,用贷款购买飞机,再以飞机抵押取得贷款,再买更多飞机,再融资降低负债率,再融资……外界看来,海航的发展得益于资本运作。

  陈峰:我们是每天脚踏实地,一个旅客一个旅客运送,一张机票一张机票地卖,一架飞机一架飞机地修这么过来的。海航不是靠资本运作发展起来的,而是在发展当中成功地运用资本市场工具和手段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方面。我们在运用资本市场的机会上恰到好处,是靠我们好的管理、好的服务、好的品牌赢得市场,赢得旅客和销售收入,这才是海航的真正内涵。

  《财富周刊》:至少可以说海航的资本运作非常成功。

  陈峰:我在资本运作上并不算很成功,但是我们确确实实抓住了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每一次机会。大势抓到了,便成功地解决了企业发展中的资本问题。我们能抓到,是因为我们有好的品牌,具备了这样的条件,在运作当中才能比较良性地发展。实际上海航靠的是管理上的真正成功。很多上市公司能够用资本运作,但我没敢去,我觉得风险太大。我到现在没买过一张股票,除了海航当时股东认购以外。

  《财富周刊》:海航每次关键时机你都能成功地进行融资,你是否曾经用这种手段赚了好多钱?

  陈峰:我没有运作资本市场,但我们成功地利用了资本市场给海航发展提供的每一次机会,开始是外资股,后来是B股和A股,我们什么都有了,就差H股了。我们的股票是平稳的,要运作不容易。我以前运作过一次。那次,我看到海南航空股票有异常,就立即发坏消息,说收购美兰机场有风险,下半年有可能会亏损。因为当时股票涨得太快了,而股份的价值应跟他的资产一同增长,这是市场的需求和企业发展几个因素组合起来的,我希望看到的是股票稳步发展。我保护的是中小股民的利益。

  ■扩张——“379计划”

  背景:海航2000年主营业务收入24亿多元,业内综合排名第六。2001年海航的业务量将达到8亿吨公里,超过西南和北方航空公司,排在三大集团之后。而由于短途支线很多,海航现在的航班量是一周1700班,业内老大国航目前国内一周的航班量才只有1400班。

  海航的“野心”似乎还不只这些,海航去年还提出了“379计划”,即3年内做航空企业国内名牌;7年内做航空企业亚洲名牌;9年内做航空企业世界名牌。

  《财富周刊》:今年初,海航确立了“航空运输、酒店旅游、金融证券、机场管理、飞机制造和相关产业”等6大产业板块。其中飞机制造是海航主业的上游产业,酒店管理则是海航主业的下游产业。这种格局是否代表了海航今后的发展方向?

  陈峰:任何企业发展过程中都需要一个产业方向和适合管理格局,海航提出的六大板块管理格局是一种构想和思路,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是一个动态的和粘连性发展的。在资源配置上,我的航空运输,我的公务机,我的新华航长安航,都可以资源共享。有的行业,我们还没介入,但我们有一个目标,所以我们在积极的筹备。

  《财富周刊》:实现“379计划”,必须依靠持续高速的扩张。处在中国民航的大变革和中国加入WTO的情况下,海航的扩张怎样保持健康地发展?

  陈峰:发展首先要看经济的需求,在不同的阶段它不一样。海航在这几年中保持较高速度发展,是一种生存的需要。我们在中国民航整个大格局变化当中,特别是民族航空业面临着加入WTO后的挑战的情况下,凭我们原来的体制和现在中国民航的企业格局,实际上是不堪一击的。我们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通过我们的努力,为中国民航在全球一体化和加入WTO以后的变化当中做点事。我们的梦想是为中国民航创造一个品牌,为中国企业创造一个品牌。要创造企业品牌就要有一定规模,没有一定的规模根本谈不上,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海航在发展中我们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但前提是一个高质量。如果没有好的管理,好的品牌作为起点,那么高速只会带来更大的风险。所以我们把高速发展作为前提,但高速还要一个重要的产业方向,如果做与主业无关的,那么风险又来了。我们抓住海航的航空运输主业,海航的收入,不是靠资本市场来取得的,而是靠我们的航空运输主业来取得的。重组新华航和长安航后,我们的航权扩大了,规模效益会带来更大的利益,而我们的扩张是在发展自己的主业水平和提高综合水平,降低成本为主要目标,所以我们的扩张是十分健康的。

  《财富周刊》:高速扩张有赖于企业重组的成功,海航今后进行重组的原则是什么?怎样保证企业重组后能真正达到在文化上的融合?

  陈峰:海航重组当中首先有三条原则,第一条原则是以市场为导向,第二条是以资本为纽带,第三条以现代企业制度改革为主要内涵。我们把这种企业理念放进去之后,首先对重组的企业进行海航企业文化和管理制度的培训。文化先行、制度先行,然后按照海航一系列的管理模式进行整合。

  经过这么几条,我发现人完全没问题,我到现在连一封群众来信也没收到过。我们是把重组方当成朋友,我们要把他们的利益当成自己发展的重要参考点,这样才能找到一个共鸣。否则,连文化的交流都是个问题。

  陈峰与记者重组的对话从文化开始,最终又回到了文化上。他说:“海航的历史实际就是不断调整充实完善自身的历史,包括我本身在内,都是一个自身完善的过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第一条。我发现我自己进步得快,海航的事业进步也快。实际上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准和内涵才是海航长久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