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营企业如何能够获得 |
摘自《中美能源融资研讨会》
我们在中国寻找什么样的公司?我想主要有四类:第一是单纯的民营;第二是上市非国有控股的企业;第三是改制后的国有企业;第四就是三资企业,或独资企业。我想这四块我们都能做,我们这方面的观点是只要政府不控股我们都能做。
那么我们是怎样支持这个公司,提供哪些服务呢?主要这几方面:第一是融资,我们不能做国有,我们对国有也没有兴趣,我们就是要找民营的,提供长期的股本金或贷款。我们的观点是,虽然我们是做交易的金融机构,但我们不想只做项目。我们想找一个现在已有一定成就而且将来有发展前途的民营企业,我们就跟他们建立一个长期的合作关系,我们希望找到这样一个公司,帮助这个公司,把他们培养成国际性的公司。
我们的参与会带来一些全体的价值,比如说技术、法律或金融方面的咨询,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通过我们的参与会引起其它第三方投资者如银行、投资机构甚至政府的重视。下面我先简单地讲几个例子。第一个例子,东方财务公司。它是黑龙江哈尔滨东方集团下属的一个由人民银行核准的财务公司。人民银行的集团内的财务公司全国只有三个,这是其中一个。这是个100%的民营企业。我们给它提供三千万美元的贷款。这是第一个有没有中国政府直接干涉的情况下得到国外贷款的公司,我们给它的贷款期为10年。我们的合作是97年初批准的,钱已开始拨了。但我们不是97年才开始跟他们交往,我们已有2年的业务关系。我们带来的第一是技术援助和培训,我们认为我们的价值不只是金钱。第二,我们安排外国银行同他们合作,加强东方集团的财务结构。我们进入的一个条件就是要求他们聘请一个国外的会计师,帮助他们改善财务体系。我们认为东方集团为中国一个比较大的民营企业,虽然有一定成就,但发展的空间还很大。我们希望做了这个项目还有其它项目。第二个例子是在印尼的一个公司叫Arstea,它是印尼最大的公司之一。它的主要业务是制造丰田汽车。我们是他们很早的一个投资公司之一,在他们还是印尼一个较好的公司,但国际上对它还没有什么认识的时候,我们就参与了投资,在参与之前我们就教给他们很多经验,就是怎么样变成一个国际性的公司,国为国际性的公司不仅要有钱、有规模还要有一定的行为规范。我们这样做就是要把它培养成有一定成就的国际知名公司。第三个例子是韩国的LG,在它们还没上市我们就是他们的股东之一。最多的时候我们拥有它百分之十几的股份。这是一个和上面两个例子一样的故事。在很早的时候这个公司就有一定的就,我们想通过我们的参与帮助他们发展起来。现在LG电子是国际上最大的公司之一,我们还有一点股份在里面。虽然它们已经不需要我们的帮助,我们还是保留了一点股份。另外一方面,这三个例子,除了东方还早以外,另外两公司我们已参与了好几年了。象LG公司已参与了二十几年,公司很成功,我们也很成功,因为我们是一个追求效益的公司,我们也是得到了很多好处的。
这几年我们一直在寻访国内的民营企业。我们在全国跑的好几次,我们从中学到了一些东西,供大家作参考。比如说如果公司100%是你的,你想怎么做可以由你自己决定,我们没办法也没权利说你不对,但如果你想引进外资或上市,你就必须注意外界的意见,也就是外面的投资者融资者对公司有什么看法。我们首先会和有地位的公司、比较吸引我们的公司、有发展潜力的公司合作。这个公司一定要在某些地方比较特别,对市场非常地了解。如果它们不清楚自己的优势,我们认为这是不应该的。我们曾遇到过这样一个公司,看他们的资料象是挺大的,但是当我们实地参观时发现他们的效率低下,设备破旧,技术落后,冗员很多,他们觉得自己可以和杜邦竞争,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竞争优势是一点,但我想一般的投资者最注重的还是管理,给我们印象最好的管理首先是对自己的业务非常熟悉。这在国外是理所当然的,但在中国许多厂长经理是政府批派的,对业务所知廖廖。另外一个公司管理的好坏不是靠一个人而是靠一支管理队伍。用人制度和他们的表现是应该挂钩的。他们应该有较好的信息系统,好的公司管理人员比较外向,知道别人在干什么。一般不好的公司往往显得很自豪,而好的公司一直在担心,希望引进外面更好的管理。我是一个银行家,对工业不太懂。从银行界的角度,我们去看厂的时候,会看它的清洁程度如何。有一个例子是一个国内生产皮鞋的乡镇企业,他们的管理层对他们的业务非常清楚,每一个小产品的成本、毛利、市场都一清二楚,这就是中国的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的区分点。民营企业的出生背景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们的市场导向性非常强,一般他们先看市场再搞企业。
第三点财务结构。第一,我们要支持的项目是大公司的项目而不是小公司搞的大项目。就是项目的规模和公司本身的规模相适应。第二是成本适当。我们在看其它公司在和我们谈项目的时候,他们本身的业务和大笔自己的钱是在财务方面很主要的一点。有时候我们对一个公司有一定的了解之后,分歧就会出现在这个,就是公司愿不愿意透明。由于中国历史的关系,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只能靠自己,很难得到外面的贷款和融资,只能靠自己积累。在这种情况下逃税有一定的吸引力,少缴税多一点积累成为一种不透明的会计制度。我们和一个公司谈的时候会注重这个公司愿不愿意透明,愿不愿意有一个外面的独立的会计师,一个公司如果想真正吸引外界的话,就必须认识到要把这个公司的状况公开。一般好的公司对自己非常清楚,知道自己短期、中期、长期发展目标,有一个清楚的计划,但也有一些公司是靠机会,碰到什么做什么。比如就国内一家很大的纺织企业,产品相当有名,但目前想进入摩托车行业。我们很清楚目前摩托车行业国内现状供大于求,但他们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象这样的多元化扩张到毫不相干的行业反映出公司的管理层对自己的目标不清楚。接下来谈法律问题,我现在讲的不是本身问题而是中国的体制问题。中国如果要走市场经济的路,但政府还保留计划经济体制的话,矛盾将日益明显。政府必须放弃对企业的干预,没有必要指定外销指标、上市额度、或者每个项目都要审批。这对民营企业是一个非常大的障碍。目前在国营企业中“抓大放小”这一口号本身存在着很大的矛盾。说要放小让民营企业来搞,但另一方面对大企业还是控制,还要保留很多。所以当要支持一些非常具体项目的时候,政府的行为非常矛盾,因为他们既在一个行业内监督指导又在行业内经营,如果有一个竞争对手,那么必然存在利益冲突。
最后我来谈谈与我们接触。第一、和任何一个公司谈的时候第一印象非常重要,你们的资料和想法非常重要。第二、你们在与我们谈项目时不仅要有一个想法,还要有自己的资金。例如你们觉得一个项目好,已经准备了4000万的资金,剩下的需要我们解决。第三、和一个金融机构合作的话要有一定的思想准备,需要花很多的时间,还需要资金和法律上的准备,而且对金融机构需要有一个透明的诚实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