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租赁业:创新与发展--访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租赁业委员会会长姜仲勤

作者:姜仲勤 季红 晓东 惟伟

《经济导刊》2001年第01期

  租赁,是现代市场经济中金融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在中国,虽然改革开放后出现了不少租赁公司,但租赁业作为在世界经济中蓬勃发展的朝阳产业,在我国金融市场和经济运行中却不那么活跃,甚至有一阶段还陷入发展的低谷。那么融资租赁如何在中国发挥有效利用社会资金,促进社会产品流通的中介作用,如何迈出低谷,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走访了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租赁业委员会会长、信德公司副总经理姜仲勤先生(以下简称姜)。

  记者:中国现有租赁机构有哪些?发展状况如何?

  姜:我国租赁行业从一开始就分为两类机构,一类是中外合资租赁公司,另一类则是中资融资租赁公司。在这两类公司中,中外合资的租赁公司以引进外资为动机,比较符合我国20世纪80年代经济发展状况,业务开展比较顺利,而中资的租赁公司发展较为困难。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资金短缺,产品有限,在这样的条件下,希望和发达国家一样,通过融资租赁来激活社会的物流和资金流,至少是很不容易的。现在我们中外合资租赁机构为40家,中资租赁机构为15家。在中资租赁公司中,有不少严重偏离主业,公司的不良资产比例较高,有些公司出现资不抵债状况。至1999年6月底,15家中资租赁公司的的融资租赁余额为58亿元,租赁资产占总资产的29%。中外合资租赁公司至1998年底,引进外资70亿美元,债权余额达20亿美元。尽管前几年中外合资租赁公司外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内受投资需求锐减的影响,大多数公司仍然继续开拓新的业务。

  从1981年到1988年,是我国租赁业的起步阶段。在这个阶段,有关租赁的各项法律、法规和制度逐步建立起来。中外合资租赁公司为中国引进外资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统计,1981-1988年期间,中外合资租赁公司累计引进外资20多亿美元,为数千家企业的技术改造提供了先进设备,相当于同期外商直接投资的1/7左右。

  从1989到1997年,我国租赁业进入转轨调整阶段。这个阶段的突出特点是,整个租赁业的发展速度大大降低,全行业出现了严重的欠租现象,相当部分的租赁公司经营困难,租赁业陷入发展低潮。欠租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立法滞后,融资租赁缺乏法律保障。第二,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企业界的信用观念还未真正建立起来。第三,政府逐渐不再为融资租赁提供担保,而在1988年以前,90%的融资租赁项目担保都是以政府信用为基础的。有矛盾必然有斗争,为了解决严重的欠租问题,租赁公司联合起来,自发成立了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租赁业委员会。在国家经贸委、对外经贸部等有关部门的协调下,到1997年底,租赁行业的欠租问题得到明显改善,绝大部分的老租赁公司获得了再度发展的能力。

  1998年到现在,租赁业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租赁业重新驶入了快车道。目前我们都有一种气象一新的感觉。

  记者:您能具体谈谈融资租赁业务为什么要转轨?

  姜:由于市场情况变化,常规融资在国内已不能再做了。承租人的需求和境外投资者的动机是制约融资租赁业发展的两个关键因素。

  承租人的需求先后经历了4个层次:对外汇的需求;对资金的需求;对项目的综合需求;对激活物流和资金流的需求。

  80年代初期,我国外汇短缺,企业的装备落后,普遍缺少与外界的信息交流。承租人采用融资租赁的目的是取得外汇,引进设备,增加信息。在1987年至1983年,中外合资租赁公司总共引进了40多亿美元,为企业承租人提供了利用外资的简便渠道和进口的机会,支持了企业的技改。

  1993年我国的外汇管理体制完成了重大改革,人民币逐步实现了经常项下可自由兑换。为防止经济发展中的过热,我国实现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人民币的存贷利率较高,而同期的美元LIBOR(伦敦银行同业拆放利率)则较低。从1993年至1997年,承租人转向资金而不是外汇作为融资租赁的需求。承租人通过外汇融资租赁获得了低成本的资金;开辟了新的资金渠道;一些大项目的建设得到了资金支持。

  满足承租人以上两种需求的交易方式是所谓常规融资租赁,即由三方(出租人、承租人、出卖人)参与、有两个合同(融资租赁合同、购买合同)构成的综合交易。常规融资租赁是由企业融资方式发展起来的,偿还租金依赖企业的综合效益,需要第三方提供担保。

  1997年以后我国告别了短缺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和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是承租人的需求不再仅仅停留在单机的需求。常规融资租赁方式遇到了严峻的挑战:人民币利率不断下调,美元LIBOR已失去利率优势;我国银行的商业化进程加快,常规融资租赁与银行的业务重叠,但又缺乏服务优势;寻求第三者的担保极为困难。单纯的常规融资租赁方式对承租人已失去吸引力。需要以项目融资的方式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高新技术项目进行融资租赁的包装。

  承租人对项目的综合需求包括4种需求:技术、管理、市场、资金。由于管理体制的差异,我国国有企业的项目启动方式和国际上通行的项目启动方式不同。我国国有企业项目的形成,一般带有行政色彩,从项目建议书到立项报告,需要根据投资规模向上级不同的政府部门(或行政性的集团公司)报批,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也需要行政行政性的论证和报批。报告得到批准后,项目的资金、人员和器材供应均能落实。国际上通行的项目启动方式是,由项目发起人在专业化的市场调查的基础上,在技术、工程、战略、市场、品牌、管理、法律、公关等方面做好前期工作,制定出商业计划,然后将前期工作的内容具体化,形成法律上可靠、商业上可行、融资上合理的项目包装。项目包装成功以后,一般都需要到市场上寻求资金,而市场上的资金也需要寻找包装好的项目。

  承租人单纯的对外汇的需求已成为历史。常规融资租赁方式在当前已不能适应承租人对低成本资金的需求。中外合资的融资租赁公司必须关注和不断研究承租人的需求,无论是融资租赁的内容还是形式,都必须在我国法律法规允许的限度内进行创新,以适应承租人不断变化的需求,否则是无法开展新业务的。

  记者:您是否可以谈谈租赁业气象一新体现在哪些方面吗?

  姜:所谓气象一新,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近几年IT产业发展迅速,租赁业在近两年做了一些融资租赁项目来满足IT产业对资金的巨大需求,这既促进了IT业的发展,也促进了租赁业自身的发展。二是欧洲、美国资本因为看好IT业和中国的租赁产业,开始迅速进入中国的租赁产业,这样改变了以往中国合资租赁公司外方投资者以日方为主的局面。欧美资本的进入还带来了租赁理念和租赁方式上的创新。三是租赁业和国内商业银行正在积极探讨合作事宜。一旦银行和租赁公司实现了紧密合作,必将大大推动租赁业的发展。

  记者:您刚才讲到IT业有不少资金需求是通过融资租赁方式得到满足的,能介绍一下具体情况吗?

  姜:应该说,为IT业提供融资租赁,是租赁业近年来在业务上的创新之一。我们为IT业提供融资租赁的原因主要在于:第一,融资租赁方式引进外资可以不受某些政策上的约束,使外资更加自由、灵活地进出。换言之,在这个方面的政策比较优惠。第二,IT业不仅是资金密集型产业,也是技术密集型产业。IT企业往往不仅缺资金,也缺技术和管理。而我们通过为IT提供融资租赁,同时把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都引入了国内的IT企业,这是我们面向IT业提供融资租赁受欢迎的关键原因。

  从具体的案例来看,以我所在的信德公司为例。信德公司是德国西门子公司与我国中信公司合资组建的租赁公司。利用我们熟悉IT业的优势,今年我们为中国联通公司在天津、沈阳、青岛和武汉4个城市的移动通讯设备提供了价值1.5亿美元的融资租赁,效果非常好。这笔业务即为中国联通提供了资金和技术方面的支持,又拓展了我们公司的业务渠道。

记者:您能否对中国租赁业的前景做一个展望?

  姜:改革开放后,中国租赁业走过了一条比较曲折的道路,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截止到1998年底,中国租赁业累计引进70多亿美元的外资,这些资金支持了许多重要行业的发展。比如说,其中30%的资金用于中国的电信业发展。

  但是,同发达国家的情况相比较,中国租赁业的发展还是非常不足的。如在美国,融资租赁金额占固定资产投资比例达30%,日本的这一比例为20%,而中国的这一比例仅为0.1%!仅从这个比例看,我们就可以看到中国租赁业有多大的发展空间了。因为落差越大,推动力也越大。

  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中国租赁业将不断研究行业中出现的新问题,用创造性的思路去解决问题,进行业务创新。只要租赁业有恰当的市场定位,实事求是地根据客户需求推出租赁融资业务,并不断拓宽业务范围,为客户提供综合性的服务,租赁业一定能迅速发展起来。

  我坚信中国租赁业必定会有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