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赁消费--未来我国流通主渠道之一 |
摘自 www.twcc.com.cn 2001年4月29日
为了扩大内需,我国把刺激住房和汽车两大消费作为重头戏,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挑起启动内需的大梁,仅依靠这两个支撑点是不够的。目前,要在继续开拓住房和汽车两大消费市场的同时,大力拓展其它各具特色、潜力巨大的消费市场。其中,租赁消费就是一个潜在的消费热点。
50年代初起源于美国的现代租赁业,以其融资与融资,金融与贸易相结合的独特功能,迅速风靡西方世界 ,被誉为前景无限的“朝阳产业”。作为企业吸引外资,加快技改,促进销售和出口的重要手段。现代租赁业借改革开放的东风进入中华大地,并找到了生存的土壤。我国的租赁消费从其过去的租书、租相机、租房子发展到现在的租车、租电脑、租“智力”(钟点秘书、翻译、策划)等,可以说租赁消费领域越来越广阔,租赁业务也日趋生温。
发展租赁业正逢其时
国际经验表明,小康时代到来之际也是租赁业走向繁荣之时。改革开放提升了我国的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从温饱走向小康的人们,开始追求生活质量、讲究享受和发展。眼下,租赁这种新的消费方式步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小至鲜花盆景、儿童用品、健身器材,大到家具、家电、汽车、住房,人们无需一次性投资购买,而可以通过租赁获得使用权,满足享受尝鲜、短期需求、方便洒脱的现代消费口味。
如果说西方国家20世纪60年代的滞胀为现代租赁业的崛起提供了契机的话,那么我国从卖方市场进入买方市场的今天,租赁业也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目前,我国库存商品达3万亿元,许多企业面临着资金短缺、产品积压、市场疲软的难题。而租赁业在启动消费、扩大内需、开拓市场方面具有独到功能。企业以租促销、以租代销,可以拓宽营销渠道、盘活存量资产、融通资金、消化库存、缓解“买难”和“卖难”、提高市场占有率、增加就业。毋庸置疑,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大量闲置商品将进入租赁市场。
专家指出,租赁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流通的重要形式,是刺激潜在需求向现实需求转化的有效手段。租赁业的发展可以做到货畅其流、物尽其用,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
低息时代,房屋租赁迟早会“火”
1996年,全国城市有320多万户家庭人均居住面积不足4平方米,租房住的高达1000多万户。一项对我国城市居民住宅状况的最新调查也表明,现在全国租房居住的家庭占全部城市居民家庭的比例达9.49%。流动人口、衍生人口、准城市人口以及买不起房的人都是出租房屋的对象。在杭城,城西文教区一带十几平方米的单间房就要200-300元,好一点的套房则在600元以上,各类市场、菜市场周围的房租也比较高,而位于市中心的出租房的租金就要更高一些。就目前国家已出台扩大内需的政策看,对存款将征收利息税,而个人购买自住普通住宅的,则采取减免税费的政策,目前住房贷款期限延长及再度降低贷款利率,意味着买房者的压力和利息支出都将减少。而实施利息税后,一年期存款的实际收益只有1.8%,按此收益率,若存20万元只能得到月息300元,但若投资购买一套住房出租,每月租金就相当可观。可见,对于目前居住条件还不十分满意的家庭,利用当前国家的优惠政策,从现有积压商品房中寻找实惠的住房分流资金,无疑是科学、合理的理财思路。
消费的新热点:租赁汽车
时下,要全款买车,一次拿出十几、二十万元的车款,对于大多数中国老百姓来说,显然还有困难。分期付款,虽然付款的期限有所延长,但每月还本付息的较高负担,还款期限较短以及苛刻的要求,也使其与广大工薪阶层有较大距离。但开着私家车像“老外”那样潇洒走四方,对国人的诱惑力还是很大的,于是汽车阻赁在全国各大城市悄然兴起,生意日渐火爆,特别是节假日常常是无车可租。据笔者走访,国庆节期间,杭州各汽车租赁公司(华峰、讯通、物产等)的各类车都已租空,长期类出租形式也较为看好。据悉,今年春节期间,北京200家汽车租赁公司的近万辆车被租赁一空,煞是火爆。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最近做的一项随机抽样问卷调查显示,近50%的人对租赁消费兴趣盎然,62%的人认为租赁消费将在10年之内成为我国流通主渠道之一。
租赁业呼唤宽松的外部环境
租赁是一种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的营销方式,西方人的消费哲学是“能租就租,不能租则买”,看中的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在发达国家,租赁业占市场份额和GDP中的比例高达30%和20%以上,诸如房屋、汽车、电脑、机电设备等半数以上是通过租赁流通的。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现代租赁业规模偏小、档次不高、适用面窄、普及率低、分散无序,尚处于起步阶段。据统计,1995年全世界租赁营业额为5500亿美元,1997年达8500亿美元,年均增长幅逾20%。而1996年,我国租赁营业额仅为16.5亿美元,还不足美国的1%、日本的2%,与国民经济的需要和大国地位很不相称。
权威人士指出,制约我国现代租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消费观念落后,信用基础差。“租不如买”、“租东西没面子”、“人家的不如自己的”等落后的消费观念还大有市场,信用消费的新观念尚未深入人心。市场经济体制欠完善,社会信用基础差
——多头管理,政出多门,法规不完善。目前租赁业无法可依,在处理租赁纠纷时缺乏权威统一的解释。国内不同的租赁公司分别由央行、外经贸部、地方政府管理,其基税和税率不同,处于不平等竞争状态。
——条块分割,缺乏政策支持,没有明确的会计准则。租赁业是一项投资大、周期长、风险高的特殊行业。我国财政及银行对租赁业支持不力,致使租赁业长期资金短缺。另外,融资租赁的会计准则至今未颁布,没有租期长短、产权转移等方面界定融资性租赁和经营性租赁。
——人才匮乏,行业管理滞后。现代租赁业需要一大批既懂经济、管理、法律、金融和外贸,又懂租赁物品性能、技术等专业知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我国租赁业起步晚,专业人才供不应求。我国租赁协会尚未组建,行业管理和自律存在盲区。
租赁业可在大城市率先崛起
业内专家认为,大城市的居民生活水准较高、信用基础较好、流动人口众多、市场经济体制比较成熟,发展租赁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租赁业可率先在这些地方取得突破。以上海为例,上海有300多万流动人口和2万多外籍住沪人士;固定资产积压达300亿元,生活用品积压达150亿元,房屋空置十分严重;去年,上海人均GDP达3500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准;作为国际经济、金融和贸易中心和长江经济带的龙头,上海的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异常丰富而且高速流转,发展现代租赁业具有肥沃的土壤和广泛的空间。事实上,上海租赁消费渐成气候,租赁业方兴未艾,领先全国。去年10月,上海至全国最大的集生活用品和生产资料于一体的实物性租赁市场——金海岸租赁市场开张。金海岸投资总额为1.2亿元,营业面积达1.5万平方米。作为内贸局批准的国家级租赁中心市场,金海岸集投融资、商品保险、人才培训、商品签定和维修、物品配送、业务中介、信息传播、行业管理等功能于一身,堪称我国租赁业的“旗舰”。据权威部门预测,三五年内,上海租赁业营业额可望达到50亿元,形成一个可创造上万个就业机会的新兴产业。
业内专业人士强调,我国要善于借鉴西方经验,既要从国情出发,又要大胆探索,在观念更新、法规健全、加强信用、政策扶持、公平税负、人才培训等方面为租赁业创造适宜的外部条件,促进租赁业的健康发展,提高租赁业对中国经济的贡献率,使这一潜力巨大的新兴行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虽然,现代租赁业这一新兴产业在我国受多种因素制约,发展不尽如人意,显得幼稚薄弱,但在人们的真诚呼唤和共同努力之下,现代租赁业的春天正向我们款款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