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投资2003备忘录

摘自:《中国投资》

  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使得财政支出结构性问题暴露无遗,使中国医疗防疫控制体系的不完善以及医疗设施严重不足等问题显现出来,这都说明过去财政在这方面的投入偏少;目前在全世界191个国家和地区公共卫生投资中的排位中,中国居第188位。这个落后格局应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得到根本扭转。

  ○本刊记者 李晓明

  公共卫生欠账太多

  请看这样一组数字:截至2002年底,全国共有卫生机构33万个,其中医院、卫生院7万个;病床床位319万张,其中医院、卫生院297万张;卫生技术人员440万人,其中医生209万人,护士师、护士128万人;全国共有卫生防疫、防治机构6025个,卫生技术人员22万人;农村有乡镇医生和卫生员128万人……

  这些数字看起来不小,但如果以13亿人口作分母,比率是非常低的。这次我们在面对非典突然冲击时措手不及,就充分说明我国的医疗卫生供给不足。

  我国的公共卫生投入尚有较大差距。据统计,我国卫生事业费用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公共卫生事业费约占总卫生事业费的12%。而多数发达国家公共卫生事业费占总卫生事业费的比例已达50%左右。

  在这次SARS危机中,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薄弱暴露无遗,特别是农村的公共卫生状况更令人担忧。1991—2000年全国新增卫生经费投入中只有14%投入到农村,而14%中的89%又都成了“人头费”,真正专项的农村卫生经费只有1.3%。因此,三级医疗网濒临解体,1/3的乡镇卫生院基本瘫痪,1/3仅能维持生计,1/3能够发展;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仅有10%左右,有的地区始终处于“春办秋黄”、“一紧二松三垮台四重来”的大起大落中,农民抵御重大疾病灾害的能力十分脆弱。今年年初,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出台后,许多地方县乡两级财政对每名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一年只能补贴1—2元钱,这么一点钱怎能构建一套完善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

  因此有专家呼吁:这个落后格局应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根本扭转,今后应当用几年时间加快教育、医疗卫生等“软件性”基础设施建设,根本扭转人自身发展的“瓶颈”。经济是为人服务的,因此,“软件”建设比“硬件”建设更为重要。

  受全球化、现代医疗实践和农业活动导致的不良后果、人类行为方式的变化以及环境因素等的影响,传染病已取代来自敌对国家直接的军事威胁而成为国际社会及各国政府面对的严峻挑战。传染病不仅威胁民众的生命健康,其传播和扩散还能降低公众对政府应急能力的信心,导致不良的经济后果,动摇一国的社会秩序,并产生局部地区的失稳,生物恐怖主义甚至生物武器可能带来战略性的威胁。美国每年花在传染病上的直接和间接成本约为1200亿美元。

  目前,许多发达国家都不惜巨资,建立起高效的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包括全国公共卫生应急信息系统、全国公共卫生实验室快速诊断应急网络、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控制机动队伍和网络系统、全国大城市医学应急网络系统、全国医药器械应急物品救援快速反应系统等。

  专家指出,健康的人口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投资于健康,就是推动生产力发展。因此,增加公共卫生投入,就是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避免因疾病流行而影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们必须反思并完善整个国家的发展战略,切实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变到“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中心”,追求和实现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并重。如果没有这个转变,将很不利于未来社会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非常正确的,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不意味着只重视经济增长,忽视和牺牲社会发展,破坏和透支资源、环境、生态,否则会导致人民特别是弱势群体整体福利提高缓慢,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不可持续的处境,社会学家称之为“有增长,无发展”。

  非典疫情催生非常措施

  在抗击非典正酣之际,中国政府决定适时调整国债资金投向:

  4月23日,中央财政设立了20亿元的非典防治基金,基金占2003年中央财政预算支出15138亿元的0.135%。截止目前,基金已支出10亿元;与此同时,地方各级财政也已安排了近70亿元的非典防治经费。

  据悉,资金的安排,将按照温家宝总理“突出重点,保证急需”的指示精神,重点支持疫情比较严重地区的非典防治,主要用于非典定点救治医院和农村县级医疗机构发热门诊、隔离观察室的改建及购置急需的医疗设备,配置转运专运车和消毒车,同时支持疫区口岸隔离室及设备和有害垃圾、医疗污水应急处理设施建设及专用运输车购置。

  在财政部的网站上列出了中央财政20亿元非典防治基金的支出明细表,其中:支持地方用于非典患者和相关医疗设备、仪器购置3.9亿元,支持卫生部科研攻关、疫情监测等工作2000万元,建立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机制3.1亿元,安排医药专项储备资金6000万元,安排在京中央医疗机构6500万元,用于参加非典防治工作一线医务和防疫人员临时补助、急需防护设施和医疗设备购置以及为农民和城镇困难非典患者免费医疗救治垫付的费用。为支持北京小汤山医院医治非典型肺炎病人,安排购买医疗设备、仪器经费4000万元。

  我国政府希望通过专项资金的支持和各方面的努力,争取在年内建成省、地、县3级疾病预防控制网络,并抓紧研究制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治医疗体系的建设规划,面向长远提高国家整体救治能力。

  中国全国防治非典型肺炎指挥部防治组组长、卫生部常务副部长高强在4月底表示:中国将从建立中央到地方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等4个方面,开展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工作,具体内容包括:

  一是建立一个从中央到地方,机构健全、人员责任明确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国家、省、市、县都要建立,乡和村以及城市和社区也要设立负责疾病控制的人员。为加强地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建设,国家已经安排29亿元人民币,并已安排17亿元加强国家CDC的建设,这项工作要在今明两年完成;

  二要建立一个快捷、畅通、准确、及时的信息传递网络。不仅是对“非典”疫情,对其他所有传染病的疫情都要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及时控制、及时治疗;

  三要完善医疗救治体系,对现在医疗机构的布局进行一些调整。直辖市、省会城市和地级城市都要建立专门收治传染病患者的医院;县一级也要把某些医院改建成传染病的隔离病房或隔离病区;对农村乡卫生院的改造设备购置也要给予大力支持,每年新增财政用于卫生事业发展的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卫生部门;

  四是省一级要建立设备齐全、技术高超,能够机动灵活的医疗救治队伍,不管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发现疫情就可以紧急调动这支队伍前去救治。这项任务要在一两年内完成。

  “我们不允许历史重演,不允许再出现前一段出现的情况。”高强表示,经过这次抗击非典的考验,中国人会变得更加聪明,卫生部工作职能和思路也要进行一些改变,中国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一定会得到改善。他透露,卫生部正在和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紧密协商安排今后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工作。

  据悉,新的疾病控制中心将建立在现有疾病控制中心的基础之上,根据在这次抗击非典战役中所发现的问题,在规模上更宏大,在技术上更先进,是对已有设施的扩大和强化。中国政府计划投入20亿元人民币,大约在2008年前正式建成。

  面对危机,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法律手段的重要作用,加快建立中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充分运用法律武器展开防治非典的攻坚战。与此同时,全社会的法治意识也得到了极大提高。

  4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卫生部将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列入法定管理传染病进行管理。同时,一部被人们“淡忘”了14年之久的《传染病防治法》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

  5月9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公布施行,标志着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纳入法制化轨道。条例规定:省级人民政府必须在接到疫情等突发事件报告1小时内,向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在接到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2小时内,向本级政府和上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并同时向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向人民政府或者政府部门报告突发事件,有权举报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失职行为。

  5月12日,卫生部发布了《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管理办法》,包括疫情报告、通报和公布、预防与控制、医疗救治、监督管理等7章40条。

  5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布了关于办理妨害预防、控制突发传染病疫情等灾害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其中规定:故意传播突发传染病病原体、危害公共安全者可以判刑。

  5月28日,卫生部发布了《关于加强农村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的指导意见》。其中包括健全农村疫情监测报告体系、加强对城市务工农民和返乡人员的管理、提高农村医疗应急救治能力、完善并落实相关经济政策等内容。

  自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成为各级政府的中心任务,我国近年来建造了2万公里的高速公路,每公里造价约为3000万元左右;北京“迎奥运”将投入2000亿元,许多城市投资数百亿元乃至上千亿元打造城市形象已不是什么新鲜事。至于医疗保健、基础教育等福利性公共产品的供给,则一直是“上面请客,下面付账”——1997年,中央财政对地方转移支付的教育补助专款为11.13亿元。正是考虑到农村的公共卫生条件和支付能力,所以政府宣布农民患SARS的治疗费用全免。

  事实证明,包括公共卫生在内的福利性公共产品的供给不足,已经成为我国发展进程中的“木桶的短边”,SARS危机使得政府对公民健康的关注首次超过对GDP的关注,实在是一个好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