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租赁嫌贫爱富 风险令租赁公司止步

作者:王靖

(IT时报)

●中国金融学会金融租赁专业委员会高级顾问 裘企阳● 

  “IT租赁”这个概念对于中国租赁业并不陌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推广,IT租赁也开始被一些企业所认同。但我个人始终认为:不要片面地认为融资租赁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一条捷径。在经济本质上,融资租赁和银行贷款是一致的,租赁公司所承担的信用风险也和银行一致,租赁公司同样会担心租金无法收回。因此,不管企业规模如何,一旦它提出IT租赁的意向,作为租赁公司最关心的必然是其偿付能力。 考察偿付能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首先要考察这些资金的用途,考察这些资金所租赁的硬件或者软件,是否真的可以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水平、降低经营成本。其次是企业状况、产品状况和财务状况是处于稳定状态还是波动状态。再次是企业对IT租金及其他债务的偿付能力。最后是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   

  由此可以看出,仅是事前审核的复杂程度,就足以体现出IT租赁决不是减轻资金压力、降低成本的捷径。 

企业动机需思量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有很多企业会选择IT租赁呢?我认为大致有5种动机。 一、企业自身信用情况不佳,无法通过银行相关审核获得贷款,所以打算以租赁方式获得融资。这类企业客户,租赁公司肯定是敬而远之。 二、企业是某银行的优质客户,但是授信将满,该银行无法提供更多的贷款,为了避免该优质客户转而投向其他银行,于是该银行会牵头委托某租赁公司以“融资租赁”方式给该客户提供融资服务。这类企业客户,租赁公司一般会比较放心。 三、同银行相比,租赁公司可谓是“零售商”———偿付方式非常灵活,可以非常配合企业客户未来的现金流。 四、相对银行繁琐的抵押贷款程序,IT租赁程序要略显简便,耗费时间也较短。 五、IT产品更新速度较快,通过IT租赁,国有企业可以加速资产折旧,消耗部分剩余价值,从而实现其他的经济目的。 既然企业寻求租赁的动机各有不同,租赁公司也不可能一律给予方便,只好“嫌贫爱富”,对有租赁意向的企业一一甄别。所以,自IT租赁业务在中国市场出现以来,虽然有租赁意向的企业逐年增多,但真正被租赁公司受理的并不多。

三大瓶颈限制发展 
  

  作为租赁公司,虽然向企业客户提供资金,但资金却来自银行,这种“矛盾”的身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租赁公司自身的发展。租赁公司如果要壮大,方式之一就是直接向市场筹资。不过租赁公司普遍没有实体业务,只能通过发行金融债券筹资。但依据目前国内市场的条件,相关金融体系并不成熟,所以依靠市场筹资的方式很难行得通。 
  
  在国外,租赁确实比贷款方便,IT租赁因此也比较盛行。其关键的原因就在于国外二手市场比较发达:一旦无法收回租金,租赁公司可以迅速收回IT设备的所有权,并通过二手市场处分所有物,迅速变现。这一点,也与国内实际情况不同。在国内,已建立的司法体系中,对租赁公司的物权作出了明确规定和保护,但执行起来有时就困难重重。经常是经过漫长诉讼也无法收回物权,而且由于IT设备一般更新较快,所以拖延过长后即便收回也可能是毫无价值的“废铁”一堆了。除了收回物权这个环节之外,资产评估、拍卖环节都不成熟,直接造成租赁物变现的速度和金额。

  在我看来,包括IT租赁在内的融资租赁,都应该是“后市场经济”的产物。在成熟的市场机制下,不论是租赁公司还是企业客户都会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所以我认为IT租赁在目前的中国,多少还是有些超前。比如目前融资租赁就明显有紧缩迹象,这将使中国的租赁公司面临政策风险;同时今年夏天的“电荒”,也可能打乱了一些企业客户在偿付租金上的安排,增加了偿付的风险。

把IT租赁还给营销 

●日盛昌投资担保有限公司顾问 沙泉●


  我个人曾经目睹过很多租赁界的同行,向国内的企业苦口婆心地推广IT租赁业务;也知道很多同行为了业务的顺利进行,委屈地周旋在企业客户和IT设备供应商之间。每遇到这种情况,我总是无奈地想:IT租赁在国内难以壮大的最根本原因,恐怕就是IT租赁错误地脱离了营销。 

    表面看来,由企业客户、租赁公司、IT设备供应商三方构成的IT租赁链似乎比较公平合理,但这个链条一旦运作起来,却可能是漏洞百出。举个很常见的例子:当企业客户拖欠租赁公司的租金时,供应商却依然为企业客户提供IT设备的保养维护,这直接造成了租赁公司的被动。同时欠发达的二手市场,也令租赁公司对租赁物的变现和处置存在风险。对于这些问题,业内有个看法就是“急需建立一个整体合作的架构”,但在我看来这种架构实际上在健全的IT营销体系中天然存在。

  众所周知,国内市场的IT租赁“巨头”都是跨国IT企业。这些企业将其在国内的IT租赁业务已经纳入了其全球营销体系中,并且引入了先进的理念和系统。目前国内租赁公司最关心对二手租赁物的处置,那不妨看看跨国IT企业是如何做的。这些公司首先会对二手设备进行仔细认证,然后一部分直接通过其全球销售网络直接出售,另一部分可以经过翻新后,以较高价格进行再次租赁,整个处置过程相当迅速。而这种处置方式,单凭租赁公司的能力和途径,几乎难以做到,只能由拥有销售网络的IT设备供应商自己完成。 

IT厂商胆子要大


  国内IT租赁要兴起,IT设备供应商必须要积极参与,并且将IT租赁纳入自己的营销体系。当租赁真正与营销融合时,IT设备供应商会发现:自己可以通过变化无穷的营销方式将客户留在自己的身边,比如客户可以选择租赁还是购买,也可以选择全新产品还是二手产品。只要客户有需求,都可以满足,不必转投他家。

  但很可惜,国内的IT厂商普遍没有从理念上认识IT租赁的意义。这就等于把国内巨大的IT租赁市场拱手让给跨国企业。同时,国内IT厂商也担心企业客户若信用不佳会影响租金的收回。但殊不知通过IT租赁这种“信用销售方式”的尝试,恰恰可以对企业客户的信用状况进行甄别,对今后开展其他销售业务奠定了基础。 

  目前国内IT租赁市场的特点是:越做越保守,越保守越没人敢做。这片空白对于力图求新求变的IT厂商倒是个机会,毕竟IT租赁市场还远未到竞争激烈的阶段,仍然留给先行者丰富的回报。 

IT租赁尚待成熟 


  作为一项关系“效率、效益”的系统工程,“信息化”概念借助各种推广途径,终于被社会各界所接收。随着信息化体系向不断细化的各纵深领域深入,其带动的不仅是效率的提高和效益的增加,更直接引发了各种衍生商机。当整个信息化产业链条上的供应方为这巨大商机兴奋不已时,作为客户一方的使用者却在着实为资金发愁。为了解决信息化建设中可能遇到的资金困难、降低投资风险,IT租赁业务开始逐渐成为一种协调供求双方需求的探索方式,并协助部分企事业单位完成了自身的信息化建设。这其中比较著名的成功案例就是上海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通过租赁上线ERP系统,而上海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所采用的租赁方式,正是目前对应信息化建设比较有效的融资租赁。 
  

  融资租赁是一种通过短时间、低成本、特定程序把资金和设备紧密结合起来的资金融通方式,其运用到信息化建设中也属于一种IT租赁业务。按照《国际租赁公约》的定义,融资租赁是指“出租人按承租人设定的条件,向承租人指定的供货人购买实物财产,并以摊提(即分期偿还)该财产的全部或大部分购置成本为基础,向承租人收取租金的一种交易。”融资租赁的内容是融资,表现形式却是融物。从本质上来讲,融资租赁是对设备的投资,是一种以实物为载体的资金融通。我国融资租赁起步于改革开放,其中邮电系统通过融资租赁引进移动通信和程控电话设备累计金额达20多亿美元。 

  当人们为信息化资金短缺日趋严重而苦恼时,信息化融资租赁的出现将使这一问题迎刃而解。于是伴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各种关于鼓励信息化融资租赁的呼声不断出现。

租赁业务大有可为 
  

  由于信息化建设投资巨大,而投资后短期内不会迅速产生收益,于是在众多中国企业管理者的心目中,信息化建设成了“投资黑洞”的代名词,甚至“不搞ERP是等死,搞ERP是找死”的无奈戏言,也在业内广为流传。 

  据粗略统计,我国主要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累计投资已经超过200亿元,但应用的成功率未超过20%。企业在信息化的投资陷入怪圈,不断地投入,盼望的收益却遥遥无期。诚然,所谓的“投资黑洞”一般出现在信息化建设的前期阶段,由于信息化的最根本收益来自于企业内部不同部门之间以及与上下游合作伙伴之间信息共享带来的“效率提高和管理变革”。而在信息化的初级阶段,虽然投资巨大,但由于不同部门之间未形成、未适应有效的信息共享,内部管理未实现本质变革,致使信息化建设的效果大打折扣,从而产生信息化建设是“找死”的错误判断。因此,在信息化的浪潮面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犹豫不决。担心信息化建设不会对企业经营带来深刻变化,但同时又给企业带来沉重的资金压力。 

  面对这日益突出的矛盾,跨国IT厂商将国外较为普及的融资租赁业务引入中国。这其中包括,国内外先进适用产品的租赁、回租及租约结束时的残值处理、直接进口或从国外购买租赁业务所必须的技术和产品、租赁业务及有关产品的咨询服务等。通过融资租赁,可以减缓直接购买所造成的资金压力,降低升级换代的技术风险。因此,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深入,融资租赁逐渐被应用在一些企业信息化的实际建设中。


信息化融资租赁的意义 


  从根本上,将融资租赁业务应用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意义主要在于两方面:节约资金、促进信息化应用。随着IT技术的高速发展,各行业对于IT产品的投资日益扩大。传统的直接采购往往给企业的流动资金造成压力,这已经成为许多政府机关、银行、跨国公司及国有企业在运用IT产品时所面临的一个障碍。而且在小投入的情况下,投资效益并不明显。那么,该如何解决信息化投资与收益之间的矛盾呢?融资租赁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因为,对于那些资金较为紧张的中小企业来说,租赁可带来双重好处:一是使大部分资金能保持流动状态,因为现金支付可在资产全部使用寿命期限内分摊,使每期支付的租金量减少;二是成本分摊在资产的全部使用寿命期间,可更密切地同企业营业收入相配比。这一方面可避免引进设备大量耗用资金而造成的资金周转困难,另一方面则带来了较高的投资收益。 


  除此之外,融资租赁的最大益处是快速推进信息化应用水平。通过分期付款,在首付后就可以提前获得设备的使用权,节约下的资金可以购买其他更多的IT设备,使信息化在短时间内达到一个比较高的水平。这实际上降低了信息的成本,提高了信息化的效益,对企业发展的贡献可能要远大于租赁对财务的贡献。 

做大市场须解决三大问题 


  作为开拓市场的有效手段之一,目前,在国内IBM、HP、Dell、联想等IT企业都推出了融资租赁服务,许多软件厂商也在尝试融资租赁业务。厂商的热心是希望它能给低迷的市场带来强劲的促销作用。但依据中国市场的诸多特点,IT租赁若要取得长足发展,还需要克服概念认知、信用、价格等三大问题。

  对于IT租赁认知的不足,直接影响了企业对租赁服务的积极性,也使相关供应商在推广过程中困难重重。其次,信用问题也是IT租赁业务能否顺利展开的关键因素。国内IT租赁业务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在于国内相关商业环境是否完善,企业的信用评估机制是否到位。如果有信用担保,厂商提供租赁业务的风险小、费率低、租金就少,用户也愿意使用,IT租赁市场自然兴起。但目前在国内,一般中小企业的信用体系尚未建立起来,造成IT厂商在推出这项业务时顾虑重重。因此,对于IT租赁产业链的完善,商业信用的建立意义相当重要。 

  同时,价格也是市场发展的门槛。虽然IT租赁服务最大的优势是可以解决企业资金限制的问题,但对于用户来说,在买与租之间作出选择,价格必定是首要考虑的因素。目前,IT租赁市场已在国内崭露头角,但已显露的三大问题却是发展的关键。对此,业内普遍认为IT租赁市场尚需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育期,才能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