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响水看苏北工业化

作者:孙建设

    去响水调查,深切感受到那里与苏南地区的巨大反差,也感受到了经济加速发展前的躁动。近两年来,响水县委、县政府抓住时机,大力推进工业化,建立了化工园区和轻纺工业园区,完成了一个大型发电厂论证申报,提出了灌河流域开发的设想。调查中,我们试图找出加速苏北工业化的时机和影响因素,提出具体的途径和办法,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做到了。
一、加快响水工业化的时机基本成熟
    响水是位于灌河出海口的欠发达县份,土地和人口分别占全省1.33%和0.78%,2002年人均GDP、财政收入分别为4825元和273元,仅是全省平均水平的33.5%和13.1%,工业增加值占GDP的20.9%,仅是全省平均水平的40.1%。
    响水农村工业化起步于公社化时期,许多公社都办起了农具(机)修造厂和粮油加工厂,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这些企业无法适应转型期的变化,陆续垮掉了。上个世纪80~90年代,在“无工不富”的口号下,又掀起了办集体企业的高潮,因体制等多种原因,也鲜有成功的个例。分析个中原因,有助于我们认识今天的形势。远离经济中心,信息不灵,运营成本高;缺乏商业传统,干部、群众观念落后;管理、技术人才缺乏,合格劳动力不足;企业缺乏激励约束机制;经济基础薄弱,产业配套能力不强;投资环境不宽松,企业难挡有权部门摊派等是响水、也是苏北工业化滞后的主要制约因素。
    现在情况发生许多变化,我们认为响水加快推进工业化的时机已经到来,其依据为:1、产业梯度转移的条件已经成熟。目前苏南等发达地区产业密度已很高,劳动密集型产业、占用土地较多的产业、环境容量要求较大的产业发展空间已经很小,产业转型升级的趋势已经十分明显。上述产业开始向产业密集度较低的地区转移,近年响水上规模的投资项目多数是由苏南、浙沪转出的化工、轻纺企业,如陈家港化工园近30个项目都来自苏南和浙沪等地。再如响水在苏南某市招商,当地三个上规模的化工企业都有意将企业迁往响水发展,只因当地政府阻拦,只将扩能项目落户响水。
    2、基础设施已有较大改善。“九五”以来,苏北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大加快,现在已经基本做到村村通公路和电话,县县通高等级公路和移动电话。响水县城距京沪、宁连高速公路仅二、三十公里,204国道和即将兴建的盐连高速公路,以及306、307、308省道穿境而过,县内已经修建响陈一级公路等一批中高级公路。响水还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位于苏北唯一未修建河口节制闸的灌河下游南岸,灌河河宽水深,可建万吨级泊位21个,航道与京杭大运河和通榆运河相连。全县现有电话装机容量8万门,已有移动电话用户7万个。
    3、观念意识发生较大转变。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向后,市场经济的观念意识已经深入人心,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也教育了干部,为企业服务,为发展服务已经成为干部的职责,这为加速实现工业化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近几年,苏北许多地区的干部一改怨天尤人、无所作为、向上伸手等靠要的精神面貌,发展地方经济的紧迫感十分强烈,抓经济工作的力度也大大加强,以更大的魄力和更有力的措施推动工业化进程。
    4、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已经基本完成。经过几年的努力,令政府和农民集体负债累累的国有和集体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已基本结束。投资主体实现多元化,企业产权明晰,资本结构趋向合理,这为企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不搞企业落后,搞了企业难受”的局面不会再出现。
    5、大型项目有巨大带动作用。对于响水来说,还有一个加速工业化的有利条件,陈家港电厂一期(1200MW)已经上报国家发改委,这一大型项目如能近期上马,不但根本改善响水的税收状况,对于当地工业的起飞也将给以巨大推动力。
二、响水已经开展的工作
    虽然响水各项经济指标在全省处于后列,但县委、县政府并未在困难目前无所作为,而是立足本地实际,紧紧抓住发展工业这根主线,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力争将工业化推上快车道。他们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
    1、全力推动电厂项目上马。临近灌河河口的陈家港具有建设大型电厂的有利条件,经过多年的论证准备,电厂一期工程已经上报国家发改委审批。这个项目如能如愿上马,投资50多亿元的一期工程和投资百亿元以上的后续扩容工程,以及为其配套的航道疏浚、港口建设和后延产业链将极大的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
    2、开办了两个专业工业园区。为自觉迎接上海、苏南地区已经开始的产业转移,在陈家港镇沿灌河兴建了化学工业园,已经用地4平方公里,并建成一座5.5万吨的污水集中处理厂,目前引资进园29个项目,已经开工建设的14个项目,全部建成后可实现年销售20亿元。沿204国道兴建了轻纺工业园,与响水经济开发区、汇中高科技园区和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连成一片,一批轻纺企业已经开工建设,争取“十五”期末年销售达50亿元。
    3、积极制定全县产业发展规划。经过反复论证,响水县已经初步确定三业并举、工业主导的发展思路,灌河沿线以电厂为龙头、以化学工业园区为载体,形成能源、化工、建材、冶金工业带;204国道沿线依托园区和开发区,形成轻工、纺织工业带;利用灌河河宽水深的优越条件,建设一批万吨级散货和专用码头,形成苏北腹地的运输、仓储、物流中心,服务周边地区工农业的发展。
    4、大力招商引资。近二年响水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除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加大宣传力度外,还多次派出专业招商队伍去经济发达地区开展招商引资活动,由于政策优惠、特色鲜明,效果相当不错,每次都有收获。仅陈家港化学工业园建成区占地达4平方公里,合同引资11亿元,已实现投资达6亿元。
三、关于加快响水经济发展和苏北工业化的几点建议
    无论是响水还是整个苏北,由于基础条件较差,在正常情况下无力与发达地区竞争,必须采取非常措施,实行错位发展。如何在这些地区基本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再从外界给一个大的推动力,使其脱离原来的循环,进入工业化的快车道,是我们提出对策建议的主要目的。
    1、力戒全线出击,培育独具特色的生长点。作为经济基础薄弱地区,在工业起飞阶段不能追求全面发展,不能实行全面出击的策略,而应根据自身的自然、经济条件,选择一至几个产业或产品、一至几个园区进行重点突破,形成对本地经济有较大带动作用的生长极,再围绕这个点着力培育一条产业链,最终实现地区全面发展。选择生长点可在下述范围内:一是争取大型产业项目落户,借助其巨大的推动力,如陈家港电厂这样的项目;二是建立专业工业园区,利用产业集聚效应,如陈家港化工园区;三是建立原材料产地加工区,实现产、加、销多次增值,如沭阳利用周边地区杨树资源,聚集上千木材加工企业;四是建设大型专业市场,以市场带动加工制造业,如海门与通州交界的迭石桥绣品市场等。
    2、由核定改为固定,改善财政转移支付效果。省财政对苏北部分县市转移支付的方法和考核,要注意起到鼓励地方增加财政收入的导向作用。建议按近几年当地财政收支平均差额乘一个系数,一定几年不变,到期后再做调整,但除特殊情况外,转移支付数额只减不加。这种做法有利于调动地方发展经济、增加财税收入的积极性,约束财政支出的非理性增长,减少对上级财政的依赖思想。
    3、建立土地换社保机制,降低企业商务成本。土地是财富之母,农业生产要用地,发展二、三产业也要用地,农民生活的最后保障还是靠土地。在一些地方,财政用于贴补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中低价出让土地,响水等苏北地区无力跟进。以土地换社保是一种可使地方政府获得工业园区开发资金,又可使失地农民得到长期生活保障的办法。做法是地方政府在工业园区建设征地时,将征地补偿款为失地农民购买养老和失业保险,或建立一笔年金,使失地农民年年都有一笔可观的收入,为失地农民今后的生活提供基本保证。农民用土地换取生活保障或长期收入,地方政府借后期的企业税收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开发以招商引资,投资者可以降低商务成本,形成三赢的局面。实行这种做法必须保护好农民的利益,地方政府要做到如下三点:一是给予农民的保障或年金的现值要高于应支付的征地补偿金;二是要给农民算帐,向农民宣传,争取农民的支持;三是地方政府与社保机构达成正式协议,社保机构与农民签定正式合同,由政府财政向农民做出保证。
    4、改变扶贫办法,重点支持工业化进程。省里在响水等苏北地区重点扶贫已有多年,省各扶贫单位每年投入对口县市扶贫资金少则几百万,多则几千万,但由于资金分散、用项固定、管理不善,使利用效果大打折扣。在改善扶贫资金使用方法上要与时俱进,使其为当地加快工业化服务。将部分扶贫资金集中用于县市专业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缓解园区开发资金不足的困难。
    苏南对口帮扶县市,除继续出资于帮扶对象的公益事业外,更多的要帮助开发苏北的人力资源,培训管理干部和农村劳动力。通过提高劳动力素质,增加贫困地区农民的收入,为当地加速工业化贮备人力资源。
    南北干部交流则应扩大到经济部门和企业的管理干部,苏北干部到苏南对口单位,学习其经济工作方法、思路,促进干部观念意识的转变;苏南干部到苏北对口单位实现传、帮、带,为当地经济发展出谋划策。
    双方派员参加对方的招商引资活动也是一个好方法,一方面,苏北干部可以学习到苏南的招商工作经验;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招商效率,一些项目自己不宜,可介绍到对口市县。
    5、建立大型专业市场,实行市场带动战略。一个大型工业项目可以形成一个产业链,一个大型专业市场可以带动一大片,苏北交通较为便捷的地区,要建立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又能覆盖全国市场,交易额在全国同类市场中居于前列的专业批发大市场。作为市场建设起步较晚的地区,建市场必须依托现有产业,要更加重视培育其推动本地相关产业发展的功能,以市场带动加工制造业,力争形成一至几个地区拳头产品和优势产业链。在注意有形市场建设的同时,更多关注市场软环境的建设,大力降低交易成本,聚集人气,争取形成全国同类商品的集散中心,待市场做大后,逐步规范管理。要让税减费,让客商实现赚钱的预期,只要市场活跃,并可带动相关产业,让出的利还会赚回来。
    6、开发人力资源,为工业起飞打造翅膀。苏北地区要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就要扬数量之长,补质量之短,执行大规模的人力资源开发计划,培训大批中低层次的劳动力,如熟练工人、技术工人、初级管理和技术干部等。要充分发挥职业中学、技校、党校、成教和电教学校、社会培训机构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加速培训输出合格人才。省和地方劳动、教育、经贸等部门要联合制定培训计划,根据市场需求提供上岗证书培训,并由地方分解执行。省财政和地方财政要加大对人才培训计划的投入力度,扩大农村劳动力培训的补贴范围,增加补贴金额。合格的劳动力即可保证本地工业发展的人力需求,也可外出打工争取更好的岗位,赚取更多的收入,为农民增收和两个“率先”做贡献。
    培植一支优秀企业家队伍也是当务之急,除企业家自身努力外,政府要为其成长创造宽松的社会氛围,倡导创业文化,还要为其提供专项培训和外出进修、交流的机会。要引导企业家组织行业商会或同业公会,对外可提高谈判地位,维护自身利益;对内可加强学习、交流,实行自决、自律。
    省有关部门要为苏北经济工作干部在苏南举办专项业务培训班,经过系统知识、技能学习和随岗实习,提高经济管理工作能力。
    7、制定高起点规划,明确产业发展方向。苏北地区还处于工业化早期,为防止工业发展的盲目性和无序化,应及早借鉴先进经验,根据本地实际,制定高起点产业发展规划,引导工业经济沿着高速、健康、可持续的轨道发展。响水县滨河临海,交通便捷,水土资源丰富,环县域可规划四个产业带:一是沿灌河重化工、物流产业带,利用灌河运输、排污、能源等的便利,以计划中的陈家港电厂为龙头,以陈家港化工园区为基础,形成能源、化工、冶金工业聚集带。二是沿204国道轻纺、物流产业带。利用响水到小尖的交通便利和已有工业基础,加大轻纺工业园区的开发力度,主动接收苏南、上海等地欲转移出来的轻纺企业,建成为以量取胜的轻纺工业高度聚集区。三是沿中山河有机农业带。利用中山河优质水源和沿河低无污染的土地,经过一定的组织、开发、转换,形成有机农业生产基地,大量生产国际市场需要的有机农产品。四是沿海林业、水产产业带,利用深沟宽台技术模式,加快滩涂的洗盐和熟化,形成在宽阔台地种树植草,饲养食草畜禽,在深沟里进行海、淡水产养殖的混合农业产业带,取得最佳生态和经济效益。
    实现上述规划的前提条件是县域内土地等资源能够统一规划、统一利用。但现在响水境内的灌东盐场和黄海农场是国有企业,直接归省有关部门管理,经济效益又不好,不利于响水产业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我们建议,省级主管部门尽快就此进行调研,拿出两个企业的改制方案,加快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并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地方,以便对其土地、人力等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和利用。
    通过在响水的调研,我们感到又一次改变苏北面貌的机遇来到面前。牢牢抓住这一契机,制定更加开放的政策,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争取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响水以至苏北工业化的进程必将加快,进入地方经济快速、良性循环的轨道,为全省实现“两个率先”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