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做头脑不做躯体

——倾听汽车经理人的声音
作者:魏惠娟

 来源:中国经营报 

  这些汽车经理人虽然不顶级,但他们却掌管了中国汽车企业的要职,他们的声音清晰描述出了他们未来几年从中国走向世界的投资战略。

  陈虹:我们做头脑不做躯体

  4月19日,在上海车展,上海通用汽车别克凯越的发布仪式上,上汽集团副总裁、上海通用汽车总经理陈虹对上海通用的发展做出了如 下描述:今天别克凯越的正式亮相,标志着上海通用汽车进入了中级车细分市场,并向“成为全系列乘用车制造公司”的既定目标,迈出了坚实的一步。陈把别克凯越称为是一款综合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优势资源的“全球车”。

  《中国经营报》:现在有的企业特别喜欢强调引进产品的“原汁原味”,“全球同步上市”,我注意到你们在发布车型时,很少使用类似的字眼,而是着眼于告诉外界,在这部车子上中国的上海通用做了什么,它对中国汽车业可能产生怎样的影响。作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公司在中国投资的合资企业,你们是如何考虑国际化这个概念的?

  陈虹:我们并不赞成“原汁原味”、“全球同步”的概念,因为全球的用户是不一样的。如别克凯越的造型出自意大利著名设计公司,发动机由通用全球动力总成主力供应商澳洲霍顿公司提供,由通用大宇汽车科技公司调动世界范围内的资源和力量打造。同时,上海通用汽车与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成功地将中国消费者的审美观念和功能需求融入了凯越的设计之中,使之更加符合中国驾驶环境和使用条件。可以说别克凯越是上海通用汽车贯彻“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宗旨,为主流消费市场带来的一款全新中级轿车。长期以来,上海通用汽车不断将全新的理念和标准带入各个所进入的细分市场,始终引领着各细分市场的创新步伐和性能价格比优势。别克凯越将会进入占中国乘用车容量最大、未来约占40%份额的中级车市场,以其“公商务为主,兼顾私用”的产品定位和功能多重性,为这一产品区间注入新的竞争活力并树立新高标准,对传统中级车领域的格局形成了强有力挑战。同时,别克凯越的推出,昭示着上海通用汽车正逐步成为拥有全系列乘用车产品的汽车公司。

  今天的上海通用汽车,拥有别克君威中高档轿车、别克GL8陆上公务舱、别克凯越中级车和别克赛欧家庭轿车四大系列超过15个车型,并批量生产V62.5升、3.0升、3.4升和L41.6升、2.0升发动机。强大的产品矩阵,能够使我们在多个细分市场上强势竞争。

  现在我们的别克和北美已经有很大的差异,完全针对中国用户,瞄准目标用户群精神上的情感诉求,也是一种市场化运作。我们觉得品牌推广不仅要看眼前,更要注重长远。从目前看,也许还有机会把外面的东西拿进来,改头换面变为自己的产品,但从长远来看,是不会有核心竞争力的。我们现在的着眼点是如何在中国生存、发展、壮大,成为世界汽车工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仅仅是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生产厂。

  《中国经营报》:上汽集团作为上海通用汽车的另一个投资方,它的目标和作用是什么?它是不是更像一个金融投资机构?

  陈虹:上汽还是很有雄心的,已经成立了上汽集团汽车工业研究院,就是要研发产品。上汽有三大目标,即到2007年,实现自主开发5万辆汽车、年产汽车100万辆、跻身世界500强。目标是先做强,再做大。上汽已经下了很大决心,不甘心仅仅成为一个投资公司,希望能在汽车产业价值链的核心部分发挥一定的影响。

  《中国经营报》:中国的汽车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状态还有差别,中国并不是样样都落后,但汽车可以说除了市场优势以外,什么也没有。有很多人,都把中国汽车工业的前景描绘成跨国公司在中国开的制造车间,我不知道,您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陈虹:这个问题的根本是最终中国汽车是头脑型的还是躯体型的。如果光做躯体的话,就只能是车间,搞得好一点是工厂。我们正是要避免成为跨国公司的装配厂。现在我们所有的指标都是和世界上最好的公司相比,要在市场营销、服务、制造、工程、采购等核心环节上形成竞争力,居市场主导地位。我说的主导是指我们有权选择上什么产品,先进入哪个细分市场。我们选择的产品可以在通用全球范围来选择,选择后由你主导进行适应中国特定市场,特定的用户,特定使用条件进行调整,针对中国市场进行本地化改进,在改进过程中,他们还会提供帮助。

  我们希望5到10年以后,我们能以泛亚为主,开发专门针对中国市场需求的产品。

  守住本分推动华晨

  就在外电频发前华晨掌门人仰融“将通过圆通科技再次发难华晨”时,4月12日,华晨中国汽车控股有限公司总裁苏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明确表态:“一段时间以来,围绕华晨中国的股权之争已经尘埃落定,未来,华晨将专注于汽车,脚踏实地地发展汽车产业。我们要用5到10年的时间,成长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汽车制造集团。”

  周勇江能给华晨带来什么

  《中国经营报》:苏总,4月12日,在华晨汽车召开的“第十届上海汽车工业展览会”说明会上,我看到你们的团队多了一个业界显赫、淡出多时的人物———原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勇江。我想,你们请他“出山”,一定是看好他多年来在汽车界的经验以及良好的社会关系、媒体关系。请问,在你们看来,周勇江能给华晨带来什么?

  苏强:周勇江是中国汽车行业知名人士,他出任的是华晨金杯汽车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负责华晨汽车“中华”、“金杯”两大自主品牌的营销工作。从华晨现有产品布局来看,金杯海狮居于中国轻型客车市场上领导者地位;中华轿车成为中国轿车市场上强有力的竞争者,并正在逐步形成产品系列化;日前,又与宝马集团成功签署合资合同,这标志着华晨汽车即将进入中国高档豪华轿车的制造销售领域。良好的开端,为集团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着力打造品牌,华晨还会吸纳更多人才融入。

  《中国经营报》:很多经销商都希望能够成为华晨系中的一员,绝大部分原因是希望通过销售金杯、中华,而升级代理销售宝马。请问你们的这两条销售系统有可能合二为一吗?

  苏强:中华轿车在开发新产品的同时也正在着力建立一整套服务体系,目前正在全面推进中华4S店的建设和升级工作,并已取得很大进展。预计到今年6月份,中华轿车将在全国范围内开设65家4S店。这些店不仅充分借鉴了各大品牌的成功经验,而且大部分服务站点都选择有实力、有经验的企业,工作人员都经过严格的资格考核。此外所有4S店及特约服务中心都由中华轿车的生产商华晨金杯统一采购维修设备和工具,这不仅保证了价格、形象、服务的规范,而且还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了成本。

  不确定因素已消除

  《中国经营报》:华晨中国汽车控股有限公司是中国第一家海外上市公司。1992年10月,华晨中国汽车控股有限公司在美国纽约股票交易所挂牌上市;1999年10月,公司在香港两地上市。历经十年发展,华晨中国汽车控股有限公司已经成长为中国新兴的汽车制造企业。但在业界,华晨迷宫便意味着是纠缠不清的华晨股权。尽管你们也在不断解释华晨汽车的主业是汽车,但大家总喜欢把话题转到你们的股权之争上。

  苏强:华晨中国已于2002年12月18日在香港发布公告,辽宁国有独资公司华晨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同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就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所持有的39.45%的股权正式签署协议。这项收购已于2003年2月6日完成。这意味着,从今年2月6日开始,华晨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已经成为持有华晨39.45%股份的大股东,基金会已不再持有华晨中国的股份。2月12日,百慕大高等法院宣布驳回华博财务提出的禁止令请求,并指其律师误导法庭,这发生在同意华博律师请求并颁布华晨股权禁止令仅仅20天之后。从市场反应看,此次股权转让从4个方面增加了投资者信心。首先,股权归属水落石出,海外投资者认为,中国发展汽车产业,一个股权清晰的公司可以得到更多支持;其次华晨明确了以汽车为主业,突出其核心竞争优势,不搞过去的产业多元化发展,资金能得到更有效的利用,企业前景清晰可见;三是华晨的汽车业务、产品规划目标更明确、更务实,上市半年的中华轿车已赢得了市场认可,金杯轻型客车销量逐年稳步增长;四是华晨与宝马合资项目进展顺利,在坚持自主开发的同时,华晨加强国际合作,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

  未来5年:产销接近20万辆

  《中国经营报》:本次车展,你们将如何展示自己的实力?

  苏强:华晨汽车的展台面积为500平方米,位于一号展馆1C20。华晨汽车在“与中国汽车工业共成长”的主题下,会全面展示中华轿车2.0L自动挡、中华轿车2.4L手动挡、中华轿车2.0L顶级版,金杯海狮超级领航者豪华型、金杯海狮优越者半高顶豪华型。

  《中国经营报》:我发现有了新资本结构、组织结构,华晨这段时间士气很高,频出新品、频推新人,但是你们的总部在香港,工厂在沈阳,宣传部门与市场部门的人又多在北京,这样一来,就很容易导致外界和你们的沟通不畅,也就不太明白未来华晨什么样。请你描述一下未来5年的华晨愿景。

  苏强:到2007年,华晨汽车将力争使汽车产销量达18万到20万辆;在商用车领域,使金杯海狮成为中国轻型客车领域的领导者;在乘用车市场,使中华成为国内轿车市场的重要产品;通过广泛合作,使华晨成为国际知名汽车企业在中国重要的合作伙伴,创造国内汽车自主品牌发展的新模式。我们制定的发展战略是利用全球资源打造自主品牌;以双赢原则与国际、国内合作伙伴共创成功。一方面是坚持自主开发,整合全球资源,打造自主品牌;另一方面,本着双赢的原则,加强与国际、国内知名汽车公司的合作,共同拓展市场,提升企业、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新官上任急烧火

  也许是迫于外界对自己能力猜疑的压力,也许是真的想给同行点儿颜色看看,孙勇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自己卷进新闻中。

  3月车市,最大的新闻莫过于汽车记者做了奇瑞汽车的销售老总,而这位一点儿也不“怕事”的老总带来的最大新闻就是把工厂建到海外、降价、推出新品。

  在伊朗建工厂

  《中国经营报》:目前,国内轿车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众多跨国汽车公司纷纷在中国投资建厂,国内各汽车厂家则引进国外技术、设备及配件。上海汽车集团奇瑞公司却以技术合作的方式与SKT公司正式签署了400多页的合作协议,在伊朗东北部马什哈德市合作办厂,建立奇瑞轿车生产基地。做出这样的决策,你们是怎样考虑的?

  孙勇:SKT公司是一家总部设在土耳其BIRSA汽车城的土耳其公司,在伊朗注册有分公司。马什哈德系伊朗重要的工业城市,以生产汽车零部件著称。在这个厂子的运作上,奇瑞公司力图效仿德国大众在中国的发展模式,将技术与组件输出到伊朗,还负责人员培训,并派出管理和技术人员,全面参与设备设计和安装、建立销售网络等工作。SKT公司则负责厂房、设备、人员。项目一期工程设计产能为3万辆,年内建成投产。合作初期,双方先以进口散件组装方式生产奇瑞现有的A11及后续改进车型,主要使用奇瑞公司在国内生产的汽车零配件,部分使用SKT公司生产的零配件。这种方式使作为技术转让方的奇瑞公司稳赚不赔,进退自如。奇瑞公司之所以能够以这种方式在海外合作办厂,是因为这个没有外资背景的企业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

  我们把出海口选在伊朗,是因为我们对这里的经济型轿车市场非常看好。在国内谈起私家车,常听到“有钱买车,没钱养车”的抱怨。而在伊朗情况恰恰相反,买了车后不用为养车发愁。上路费微不足道,一辆四缸轿车每年仅交纳约合几十元人民币的税。汽油比矿泉水还要便宜,每升汽油合5角钱人民币。高速公路费低得微不足道,记者前不久驱车出了一趟远门,往返仅付了1元人民币的高速公路费。伊朗城市公共交通事业不发达,以首都德黑兰为例,地铁运营线路很短,公交车尚未形成网络,许多市民外出要与别人合乘出租车。在伊朗也没有“黑车”一说,私车拉客是合法的,且不必交纳营业税。在上下班交通的高峰时间段,反而受到政府的鼓励。客观上,政府有关政策在鼓励私人购车。但伊朗人民收入不高,家庭用车以低档经济型轿车为主,连中档车都很少有人问津。在伊朗的公路上,很容易看到二三十年前生产的轿车仍在行驶,至少有一半的轿车需要淘汰。伊朗政府拟从政策和资金上推动超龄轿车的报废,这项工作首先要从德黑兰等大城市逐渐展开。因此,伊朗的低档轿车市场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具有可观的扩容空间。输出奇瑞滚动发展模式

  《中国经营报》:如你所说,伊朗轿车市场的确是一块诱人的大蛋糕,但是我想你们所了解到的情况,还应该有不少汽车厂家也了解到了,所以我想在伊朗奇瑞要争得属于自己的一份绝非易事。

  孙勇:伊朗对进口整车征收高额关税,使中低档车进入伊朗市场时已失去价格优势。更何况,近年来伊朗政府为保护民族汽车工业明令禁止进口汽车,外国汽车要打入伊朗汽车市场必须走在伊朗组装的路。伊朗每年生产30余万辆轿车。“培健”是伊朗早先从英国引进的车型,已实现国产化,售价只有六七万元人民币,稳坐国内轿车销售量的第一把交椅。剩余的一小部分市场空间留给了在伊朗组装的外国车,法国标致和韩国大宇轿车所占份额最大。早在10年前,法国标致、韩国大宇组装轿车便抢滩伊朗轿车市场,他们建立了健全的售后服务体系,价格适中,能为伊朗人所接受,有较高的知名度。继标致405型轿车之后,售价在10万~11万元人民币之间的标致206型轿车目前开始在伊朗流行。伊朗消费者对中国汽车工业的现状知之甚少,在多数人眼里,中国的汽车工业比较落后。所以,我们在进入伊朗轿车市场之前,就必须进行必要的广告宣传,扩大知名度,另外还需建立具有一定覆盖面的售后服务网,这些都会增加奇瑞在伊朗前期的经营成本。不过,奇瑞公司在国内通过滚动发展的方式和良好的运行机制有效地控制了投资成本、财务成本和劳动力成本,使其产品极具价格竞争力。奇瑞在伊朗办厂也将输出这种机制。若能以低于对手的价格,向伊朗消费者提供同样性能的轿车,就不愁打不开销路。

  《中国经营报》:国内有些汽车厂家以前曾尝试过在海外建厂,开拓国际汽车市场,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取得预期效果。此次奇瑞汽车公司在伊朗合作办厂,可以说是中国汽车企业勇于在国际竞争中锻炼发展的又一积极尝试。

  孙勇:奇瑞车先后3批出口到叙利亚等中东国家,出口数量虽然不是很大,但正是因为第一批汽车适销对路,才会接到第二、第三批出口订单。这说明奇瑞汽车在中东市场被接受,也增强了企业在伊朗生产汽车的信心。但是奇瑞公司也清醒地认识到,把汽车出口到国外不易,在国外建厂就更不易。竞争是有过程的,奇瑞在伊朗的发展也不可能一下子全线铺开。最近,我们刚刚成立了国际部,负责国外采购、出口及市场等方面事宜。奇瑞在这方面还要一步步地探索。

  再建一个一汽-大众

  “到目前为止,一汽-大众已经创业15年,现在我们面临的是第二次创业。我们要新建第二个一汽-大众厂,产能将达到33万辆,这样到2007年,我们的两个一汽大众仅生产捷达、宝来、奥迪就可实现年产66万辆,日产110辆,这个数字将会超过德国大众总部工厂的产能,而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堡’。”在近日于上海举行的国产奥迪A4全国投放仪式上,一汽-大众总经理秦焕明向记者介绍了该公司未来几年的规划。

  秦焕明表示,股东们已经达成共识,到2007年,一汽-大众老厂的生产能力将提升到年产33万辆;同时,再建成一个生产“完全不同于老厂产品的”新厂,生产能力也是年产33万辆;并形成大众、奥迪两大品牌和C级、B级、A级三大系列产品以及有两厢、三厢、车组成的生产格局。另外,在运作体系上,将采用订单式组织资源,而不像现在是仓储式。因此,在2007年前,整个一汽-大众的管理体系都会发生变化。

  对于兴建工厂的资金来源,秦焕明透露股东们已经决定将“双方应分配但未分配的大部分利润作为一汽-大众的资本金”。但秦不愿透露具体投资额度。有关人士根据德国大众现在每年在华投资现状估计,以及这是一次“二次创业”的行动,预计未来几年一汽-大众每年得到的投资额不会少于6亿欧元。

  秦还表示,今年秋季一汽-大众将推出高尔夫第四代。

  在谈到采购成本时,秦焕明对正在进行的伊拉克战争表示了担忧。他说,由于战争的影响,使欧元对人民币的汇率出现大幅波动,已造成目前经营上的一些困难,董事会注意到这一问题并提出,今后凡引进的新车型,国产化率都要提高到60%以上,以避免国际市场汇率变化给企业经营带来负面影响。

  我们为何参加上海车展

  今年的上海车展,创下了四个第一:第一次与多家权威机构合作,第一次使用电子门票、一汽集团首次展示“全家福”、第一次吸引来了外商VOLVO汽车公司。前3个第一,我们很容易作出解释,可一直不参加上海车展的VOLVO汽车公司今年却尽遣旗下“精英”,以强大的阵容在繁华的上海滩上演了一出精彩的“科技时尚秀”。VOLVO公司缘何会做出这样的转变?

  车展前,VOLVO汽车公司大中国区副总裁王荣祥先生回答了记者的疑问。他说:“随着上海车展由地区性向国际性的逐步转变,今年上海车展的规模和影响力都超过了往届。这对在中国市场、尤其是华东市场拥有强大品牌号召力的VOLVO(富豪)汽车来说,又多了一个让中国广大汽车爱好者进一步了解VOLVO(富豪)汽车的安全性能、高新科技和最新设计的机会。近年来,拥有76年发展历史的VOLVO(富豪)汽车公司前进势头空前迅猛,在承继传统风格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连续推出了数款新车。而且通过市场销售,我们发现这些VOLVO(富豪)新款高档轿车系列都深受中国消费者和汽车爱好者的喜爱。”

  据王介绍,随着中国市场业务的日益壮大,VOLVO每年会至少往中国推介一部新车。本届上海车展,VOLVO(富豪)汽车公司就在展出其成功经典车型的同时,还带来了可以显示VOLVO精湛技术的概念车以及首次在中国上市的“新一代运动休闲车”。

  谈到对中国汽车市场的预测,王荣祥说:“中国是全球发展潜力最大的汽车市场之一。虽然2001年VOLVO在华的销量也就是2000辆,但却比2000年增长了100%,而且VOLVO的瑞典总部对其在华的发展也非常满意。我们对中国市场非常有信心,已经针对中国市场制定了积极的全新战略,其宗旨是从全局观点出发,在市场开发和销售方面都创造优异业绩,从而实现销售量大幅度增长并成为中国最受欢迎的高档轿车品牌之一。”

  王最后表示:今后四年内,VOLVO的在华计划是销量超过1万辆。目前,VOLVO汽车公司已将中国的业务划分为六个地区——华北、华南、华东、西南、东北和福建,每个地区内都有一家精心筛选出的专业合作伙伴,直接向由王荣祥负责的VOLVO轿车中国机构汇报。在这六个地区,当地代理商将独立负责执行VOLVO轿车公司的战略,按照现行的VOLVO轿车公司对特许经销商的要求进行品牌宣传、销售和提供客户服务。

  对于这些经销商的选择,王荣祥表示:“我们选择的伙伴必须具有丰富的汽车经验和真心为客户服务的精神。这样才会不断扩大VOLVO汽车品牌的知名度,并使销售业绩不断上升。”

  让汽车租赁天天保鲜并非易事

  “汽车租赁一直是汽车销售环节的重要出口,我们在和汽车经销商进行关系整合时发现,我们之间的用户其实是重叠的,只要能够充分利用好这部分重叠的资源,我们都会得到新的价值”。做了多年的汽车租赁,北京今日新概念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的总经理肖晶磊一直认为在汽车租赁与新车销售之间是可以找到一种新的盈利模式的。

  《中国经营报》:在汽车租赁业,今日新概念公司与首汽租赁、上海安吉因为可供租赁的车多、会员多、经营时间长而被称为中国三甲。但最近我听说你们正积极与一些汽车专卖店联系,你们是想进入新车销售领域吗?

  肖晶磊:这是我们正在完善的一项业务,叫“以租代购”又可称“长期租赁、产权奉送”。即以汽车租赁为基础、车辆产权转移为界定的一种租赁模式。它是按照客户指定的车型购进新车,并与客户签订长租产奉协议,根据协议在客户租用一定的期限后,将车辆的产权转让给客户的租赁形式,是租赁业务和销售业务的结合体,该项业务的目标群体主要是政府机关及中小企业,它可以有效的缓解企业和个人在消费汽车或者是其他大宗商品时的资金压力,同时还能以较低的利率和优惠的车价,缓解客户在分期付款过程中的压力。今日新概念公司主推的此项业务是以灵活的方式使用及拥有车辆的企事业单位及个人制订个性化的车辆消费方案。顾客可以任意指定自己喜好的车型,企业办理还有可以减少开支、节省税费等优点。在租赁一定期限后,可以选择获得产权、换租新车或车辆置换,符合现代汽车消费理念。一旦客户选择了以租代购的购车方式,在签订的以租代购合同的有效期内,还将享受到汽车救援、保险、维修、保养、年检等与租车同样专业的综合性服务。

  《中国经营报》:这项业务的推广情况怎么样?汽车经销商愿意和你们合作吗?

  肖晶磊:现在,今日新概念与北京现代公司“四位一体”专卖店———信发特约销售服务店共同合作,全面推出了为消费者量身订制的“现代车长租产奉”的服务。消费者只需在今日新概念办理租赁手续,即可驾驶任意一款全新的现代索纳塔轿车,在租赁一定期限后,即可获得车辆的产权。不必等候,办好手续即时提车。

  可以说今日新概念与汽车生产厂家以及品牌专营店合作,为“长期租赁、产权奉送”业务的顾客提供了双重的承诺和保障,所以比较受市场欢迎。

  《中国经营报》:“长期租赁、产权奉送”业务与企业直接购车两种方式比较,哪种更具有灵活性?

  肖晶磊:“长期租赁、产权奉送”当然更具有优势。首先可减少企业用于购买资产的开支,避免大量资金占用;其次,合同金额全部为租赁费用,企业可以全部在税前扣除,为企业节省了不菲的税费;再次,可约定更加灵活的车辆处置方案;最后,可享受与租车同样的专业服务。

  《中国经营报》:“长期租赁、产权奉送”业务与普通车辆长期租用之间的比较呢?

  肖晶磊:“长期租赁、产权奉送”业务可使得车型的选择更加丰富;租赁的个性化更加突出;租赁一定期限后客户可选择获得车辆的产权或置换新车。

  《中国经营报》:近日,国家政府部门明确表态:要对内资租赁公司所从事的业务范围有所放宽,凡符合一定条件的内资租赁公司都可以合法开展融资租赁业务,而此前开展融资租赁业务的只有央行管理下的金融租赁公司以及中外合资租赁公司。来自国家商务部的消息表明,截至3月26日,已有34家内资租赁公司向商务部递交了内资金融牌照的申请。今日新概念将会有何动作?

  肖晶磊:我们很关注这一政策。据说这一业务的门槛条件很高,需要注册资金1.7亿元人民币;连续3年无亏损;要具备融资租赁专业管理经验人员。目前,国内采取融资租赁方式的,大都是针对大型项目所需的成套设备以及飞机、轮船等大型交通工具的租赁,而汽车等消费领域采用这种方式的比较少。

  《中国经营报》:在2005年以前,对于汽车租赁行业国家采取的政策是允许合资,但不允许独资,2005年以后,这条限制就会有可能放开。据了解,不久前,北京市通过了70家行业资质认证企业,目的就是要有计划大规模重组、兼并和淘汰部分汽车租赁公司。在这场兼并重组中,你们将做何打算?

  肖晶磊:我们目前正是成长潜力非常好的时候,所以我们不打算把自己卖出去。不过,我们正在和国内的同行进行一些商务谈判,以联合企业、资源共享的方式在获利空间上寻求新的突破。

  《中国经营报》:在业界,你们公司率先提出了异地租车、异地还车的概念,据我了解,由于法律不健全、我国的信用体制也不健全,所以这两项业务好像在推广中都遇到了阻碍。

  肖晶磊:异地租车的比例现在还在上升,但是异地还车的确是由于受到法律上难以界定的“连带责任”以及我们不能调配的资产、全国各区域道路行驶执法不一等限制使得我们的这项业务没有真正在全国推广开来。

  《中国经营报》:在国外,很多用于租赁的车辆一般使用8个月就会被淘汰到二手车市场,但是国内很多车辆都用了五六年还在做租赁,其中包括你们的车辆。我想知道,在这几年你们已经大把赚钱了而且时有厂家推出新车,你们为什么不考虑多换换车?

  肖晶磊:我们在去年购进过一批POLO。对于不进行大规模换车,我想很多汽车租赁公司都会做如下考虑的:现在通用、福特都在找进入中国租赁市场的方式。或者采用兼并国内汽车租赁企业的方式用其网络发展,或者用高档、便宜的车直接冲击中国车市,这样国内整个汽车租赁市场的价格就会掉下来,而国内汽车租赁商最好的抵御方法就是用更低的价格、更体贴的服务来吸引用户,而“旧车”就是大家打价格战的有利武器,因为不同年限的车辆,我们的租赁价格是不同的。 

  “非典”带来了遗憾

  原本在上海车展上,会出一则特大新闻,就是日产汽车的社长卡洛斯·戈恩应该和东风汽车公司的总经理苗圩共同宣布双方合作挂牌事宜,但是听说日本相关部门以“预防非典型性肺炎”劝阻了卡洛斯.戈恩前往中国的脚步,于是原定的19日下午“特大新闻发布会”在日产(中国)的通知下取消了。不过,身居中国的苗圩依然是媒体锁定的焦点。

  牵手现代起亚:4月磋商增资问题

  《中国经营报》:你们在江苏盐城的项目——东风悦达起亚虽然拥有20%的股权,但基本上东风没有投入多少资金,只是派驻了部分管理人员。我想,在资本说话的今天,或许你们派驻的人员在和韩方的高层以及悦达的管理人员之间共事时,会多少处于被动的位置。听说,时至今日,您这个东风公司的一号人物也一直没有到过这家合资公司,而且也没有和韩国现代的最高层对过话。这是为什么呢?

  苗圩:我的确至今还没有去过盐城,没有与现代汽车的高层谋过面。不过我想在4月份能够到韩国去一趟,跟现代的高层一起讨论一下关于东风悦达起亚下一步的发展计划。在形成一个共识之后,我会尽快到上海以及盐城去一趟。

  《中国经营报》:您和这位韩方的高层会不会谈资金问题?

  苗圩:我们双方很可能会就增资问题进行磋商。现在还没有谈到广州本田问题

  《中国经营报》:我在广州本田的两次重大新闻发布会中,先后看到过东风公司的两位副总——周文杰、童东城。我不知道,为什么东风公司的高管层会频频露面于广州本田?

  苗圩:他们的出现是因为我们的周文杰副总是广州本田发动机的董事以及我们东风南方事业部的董事长,童东城副总是广州本田发动机的救命人。童副总在广州标致没有留下图纸的情况下,率领部分工程师把几乎不能运转的老设备改造成了年产能5万辆发动机的厂,为广州本田提供了装备。

  《中国经营报》:另外,2002年,你们和本田以及广汽还合作成立了本田汽车广州出口基地。这两件事总是会让我联想到外界传言中的广州本田要并入大东风。

  苗圩:现在我们参股经营的只有广州本田发动机厂,目前运营的还可以,没有涉及到整车。至于广州本田的事情,至少我们目前还没有谈到把它并进东风汽车的体系中。

  《中国经营报》:在业界很多人都说你们以风神为主的南方事业部为东风赚了不少钱。我想知道的是风神从深圳搬家到广州花都,成本是不是节约了很多?

  苗圩:我们的南方事业部目前是运营的非常好,现在也受到了各界领导的重视。当时,风神搬迁到花都的要求就是和广州本田享受同等待遇。可以说,风神搬家到花都,最主要是提高了决策效率。原来这个事业部的人要在深圳、广州花都、襄樊之间来回跑,从深圳到广州花都两个小时,从深圳到襄樊两天。现在只要5分钟,大家就可以面谈。

  急需专业技术、管理人才

  《中国经营报》:我去过一次十堰,感受最深的就是这里的语言氛围——几乎所有的人说的都是普通话。听说这是一个移民城市,尤以长春一汽来的移民居多,所以此地多数人的普通话还都带有一点东北腔。即使原本是土生土长的湖北本地人,时间长了,也都不由自主地受影响。而且冬天家中有暖气,也是沿袭了北方的生活习惯。在两会期间,您和神龙公司总经理刘卫东一起到清华大学向获得了第三届“清华-神龙奖学金”的12名汽车工程系优秀研究生颁发了奖学金。在现场,当您说“欢迎清华学子来东风”时,有学生问我“是不是只要到十堰,东风就会发两万元的安置费”?

  苗圩:是的。东风是从一汽、上海、北京等处抽调的数以万计的汽车制造业精英打造而成的汽车城。今天东风有12万人,可以说我们已经为高素质人才施展才华搭起了广阔舞台。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急需一大批各类高素质的专业技术、管理人才,还呼唤一批适应企业市场化、国际化、集团化运作的职业经理人。

  《中国经营报》:从您这几年的改革业绩看,东风已经有了一个很大的变化,现在您还有哪些压力?

  苗圩:第一个压力是,我们的劳动生产力还不高,人员仍然过多。要大幅提高劳动生产力、把人员减下来,让减下来的人找到新的出路。第二个压力是,主业与辅业进行分业经营后,作为辅业走向市场的能力相对主业来说比较弱,另外,还承担了许许多多由政府来办的事,这一块如何去解决,让它们面向市场,走向良性发展轨道,这是我的第二大担心。虽然大部分问题,通过合资已经解决了。比如,从人数来说,通过合资一次性吸纳职工七万多人,也就是说,三分之二的职工进入合资公司,而且合资公司将来通过全球采购、开展服务贸易给合资公司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使他们从第二产业转第三产业,转向服务贸易。对于主业来说,不断在发展中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就行了,但是对于辅业来说,特别对我们承担社会职能的部门,相对就比较困难一点。比如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医疗,我们必须办好,不能以追求赢利为目的,这些单位改制相对困难一些。

  2005年前,一汽丰田将生产四款丰田车

  尽管这条新闻来自日本东京,但是其对中国车界产生的影响力更大。

  4月9日下午3时,丰田张富士夫社长和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一汽)总经理竺延风在日本国东京都就在中国合作生产4款汽车举行了签字仪式。涉及到的四款车型分别为皇冠(CROWN)、花冠(COROLLA)、陆地巡洋舰(LANDCRUISER)和霸道(LANDCRUISERPRADO),并且均采用丰田品牌。

  本次签署协议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在中国天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建天津丰田第2工厂,占地面积155万平方米。2005年春天,投产皇冠(CROWN),初期生产规模为年产5万辆。

  二、2004年春天,在天津丰田第1工厂投产花冠(COROLLA),该车与威驰VIOS混流生产,初期生产规模为年产3万辆。

  三、2003年在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长春生产厂投产陆地巡洋舰(LANDCRUISER),初期生产规模为年产1万辆。

  四、2003年在四川丰田汽车有限公司投产霸道(LANDCRUISERPRADO),初期生产规模为年产5000辆。

  据了解,本次协议是对去年丰田与一汽在中国签署的总体合作协议的具体化。2002年8月29日,一汽与丰田在中国北京人民大会堂签署了合作协议书,双方决定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并就在中高级轿车、小型车以及SUV车三个领域发展共同事业达成一致意见。双方还协定2010年前实现年产销30万~40万辆。

  零部件公司必须走在整车厂前面

  作为一个品牌,德尔福很年轻,而且自1999年从通用汽车正式分离以后,该公司面临了更重要的挑战,即如何在通用汽车以外,进一步开发市场和客户。但是尽管如此,德尔福依然被世界诸多汽车厂评为“最佳供应商”。在上海车展期间,中国总部坐地上海的德尔福公司的职员们也忙了个不可开交。

  《中国经营报》:脱离了通用汽车后,为了更准确地反映技术和服务的广度,德尔福汽车系统公司改名为德尔福集团,为了扩大德尔福在汽车和电子零售市场的知名度,德尔福还积极参与了赛车运动,包括印地赛车和NASCAR赛车活动。但是在中国,德尔福的品牌策略好像不是很鲜明。请您简单描述一下针对不同客户群体,德尔福所采取的不同策略。

  陈锦亚:针对整车厂,德尔福坚持的是“超越客户期望”的目标,一方面,保证产品在质量、服务、技术和价格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另一方面,德尔福还积极拓展客户服务内容,把技术展示送到客户家门口。2002年,德尔福主动出击,分别在重庆、武汉、长春和保定四地举办了为不同客户度身定制的“技术交流暨产品展示会”,通过技术专题讲座的形式,向客户集中介绍德尔福旗下的所有产品,并当面听取客户的需求,为双方未来广泛的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以德尔福免维护蓄电池为代表的售后市场针对的则是更广泛的客户群体。德尔福中国积极建立分销商体系,并进行不同形式的市场推广。上海德尔福国际蓄电池有限公司生产的免维护蓄电池已成为国内整车厂的首选品牌,市场占有率超过24%。

  《中国经营报》:德尔福拥有多元化的技术,在北美、欧洲和商用车客户合作也有相当长的历史,产品线非常长。从门板产品到电子产品,应有尽有。但作为德尔福中国总裁,我想您率领大家要作的最重要的工作应该是引进适合中国市场的技术吧。请谈一下未来德尔福中国商用车市场的发展计划。

  陈锦亚:在商用车方面,德尔福有个优势,我们的产品种类多、而且每个种类的技术含量也比较高。德尔福在中国有比较成熟的产品,比如蓄电池、EMS、派克线束等,已经有一定量的支持,要进入快速发展期了。下一步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往深度和广度方面发展,去赢得更多的客户。比如就发动机的管理系统(EMS)来说,我们的产品包括汽油机发动机管理系统、柴油机发动机管理系统以及摩托车发动机管理系统,从技术上来讲德尔福拥有开发的能力。在蓄电池方面,我们从普通的蓄电池发展到商用车蓄电池等等,产品条线更深更广。从派克电气来讲,在现有的基础上,继续扩展到连接器端子上产品,开关电器上。以上这些都是建立在我们现有的强势上面,再以这些强势为基础,跟商用车的客户合作,了解他们的需求,我们的技术能力就能很自然延伸到商用车领域。

  德尔福在商用车的未来发展规划,一是利用现有的生产实力为基础,把这些产品引入商用车市场,二是运用德尔福丰富的全球技术,如果有需要,我们会把这些技术带进来。而未来产品发展的重点则是环保、节油和安全这三类产品。

  《中国经营报》:德尔福今后将如何主动地和整车厂合作,采取更多新的营销手段?

  陈锦亚:国际汽车行业的发展方向是整车厂和零部件公司共同合作,开发新产品。整车厂规定生产什么产品什么型号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在美国和日本是整车厂与零部件公司共同设计将来的汽车,所以从这种程度来说,零部件厂商的作用会越来越大,它对整车厂的促进、对汽车工业的革命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

  整车厂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尽快的推出新车型。时间是非常关键的。国际整车厂要求零部件公司去设计零部件,知识产权仍然在零部件公司手里。世界上很多零部件公司没有这样的能力,德尔福还是很具技术开发、产品开发实力的。德尔福的企业每天要与整车厂签订技术开发协议。中国将来的趋势也将是这样:整车厂开发新车型时是和汽车零部件公司一起开发,零部件公司必须走在整车厂前一步,在整车产品出来之前,零部件或模块都已经开发出来了。

  《中国经营报》:中国被很多人称为“世界工厂”,请问德尔福要加大在华的投资力度,除了中国劳动力的因素外,还有什么原因?

  陈锦亚:除了劳动力的性价比优势外,首先是中国的市场透明度越来越高,开放度越来越高,对世界各国的重要性越来越高,从这个角度说,我们觉得这是我们在中国发展的重要条件。其次,我们在中国拥有丰富的经验,这是我们的竞争对手所没有的。再次就是我们的本地化走在别人前面。不保守地说,我很难相信我们会被哪个竞争对手打败,但如果我们不走好下一步,就会是自己打败自己。所以对于我们最关键的是,如何把我们的内力扩大一些。充分利用中国的这个市场,同时把中国市场与国际市场联系起来,简而言之,就是本地化的过程,充分利用中国和世界两个优势,满足跨国公司在中国采购的需要。

  还有就是质量问题,因为中国制造的确是便宜,但中国制造对于我们来说,是和国际同等质量水平,或更高的要求。如果我们的质量达不到标准的话,我们早晚会丢掉最佳供应商的地位,失去世界市场。对于德尔福来说,“中国市场热”恐怕会持续很多年,为了充分享受中国热就要增强我们的内力,使我们跟着市场走得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