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租赁负重起飞

作者:梅涛

摘自《数字财富》2003年5月刊   

  表面看,中国金融租赁行业的治理整顿工作尚处在攻坚阶段。而当德隆、明天等民营资本集团悄然入主租赁公司的消息不胫而走之后,一些业界人士和投资商敏锐地察觉到,经历了22年曲折发展之后,中国金融租赁行业正面临一次新的发展机遇。有关资料显示,在美、英、德等发达国家,租赁业在融资市场中所占的比例均高达15%-30%;而在中国2000年约1.06万亿元的总投资额中,以租赁方式完成的金额却仅有160亿元。所占比例仅为1.5%,市场空间之大显而易见。 
  从最近几家国内租赁公司的业务情况看,租赁是具备金融与贸易双重属性的经济杠杆,它对于拓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拉动内需和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大难不死的中国租赁业,终于在新世纪到来之际获得了新生--从租赁交易额和增长幅度看,最近两年来,中国金融租赁行业似乎正在逐步恢复元气。
  但不容忽视的问题是,目前获准重新开业的租赁企业的主要业务,仍以简单融资租赁为主。业务创新力度仍然不足。金融租赁与其它金融产品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关系,更远远没有建立。同时,由于监管政策方面的原因。中国金融租赁行业的规模与整体经济规模以及经济发展的需要极不对称,金融租赁仍然游离于主体经济和整个金融市场之外。 
因此,一些业界人士也不无担忧地指出:中国租赁行业畸形发展留下的后遗症、市场环境的欠缺、监管政策方面的保守与滞后等不利因素,仍将继续困扰中国租赁行业的发展。金融租赁健康良好的产业链还远远没有建立。中国租赁企业将被迫在不断创新中负重起飞。
  一位业界消息灵通人士告诉记者,商务部成立伊始,有关部门便收到数十份申请报告,报告的内容是要求成立新的金融租赁公司。无独有偶,类似内容的报告也出现在新成立的银监会有关官员桌上。一些人据此乐观地推断,中国金融租赁业的春天已经来临。但更多的业界资深人士却认为问题没有这么简单。 


              早产儿遭遇青春冲动

  2003年4月8日,北京租赁业协会举行了一个小小的新闻发布会,宣布今年7月将举办"首届中国(北京)租赁业推介展览会"和首届中国租赁行业研讨会。主办者原以为这仅仅是租赁业"圈内"的事,一般的大众媒体不会太感兴趣,但没想到各类媒体表现出异常的热情。发布会结束一周多以后,主办者还经常遭到媒体记者的"骚扰"。
  在资讯社会中,媒体的取向往往被当成各种潮流的风向标,大众传媒对租赁的"追捧"当然也不无道理。早在2002年10月,人民银行在西北重镇兰州举行的"金融租赁高级研讨会"上,市场就嗅出了山雨欲来的味道。一向没正眼瞧过租赁业的信托公司、财务公司、投资公司、期货公司纷纷派代表参会,连日本、美国、香港等地一些公司的高层人士也飘然而至。其实这些企业的动作还是慢的,包括德隆集团、托普集团、明天集团在内的一些民营上市公司,早已通过参与原有金融租赁公司改制和增资扩股的方式,提前进入了金融租赁的前沿阵地。
  这些征兆背后的潜台词是,到目前为止,国内有关金融租赁的各种法规、政策已基本确立。人民银行等主管部门对于金融租赁公司的清理整顿工作虽然尚未结束,但鼓励行业发展的基调却已确定。同时,根据中国加入WTO的相关文件,金融租赁属于最早开放的金融服务之一,外资企业进入这一领域,仅仅是时间和时机问题了。
  更为紧迫的是,中国租赁行业实在太欠发达。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平均差距在20倍以上(以市场渗透率计算)。像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虽然年经济增长率一般在3%左右,但其租赁业的年增长率却高达10%以上,几乎属于"日不落产业"。而一些前东欧的"经济转型国家"和众多发展中国家的经验表明,租赁业对于扩张型经济的促进作用非常巨大。因此,中国租赁市场给人的想象空间之大已不言而喻。
"中国金融租赁是一个标准的早产儿。"曾有16年从业经验的租赁专家沙泉感慨万千地对记者说。从中国第一家租赁公司--中国东方租赁有限公司诞生至今,已经有整整22年了。在经历了22个风雨春秋之后,中国租赁业终于迎来了迟到的青春期。


                跟错了师父
  沙泉等业内专家认为,中国租赁业迟迟长不大,这当然与其诞生初期的环境有很大关系,但更为重要的是一上路就跟错了师父。
中国租赁公司呱呱坠地的时候,正逢改革开放初期,当时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急需引进外资和国外先进的技术设备。同时,由于那时中国尚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企业普遍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而融资租赁具有融资、融物的双重属性,因此,国内租赁公司一诞生便肩先担负起了融资的重任。虽然,这个概念有偏差,但中国第一批租赁业者就这样糊涂上阵了。
  "那时候,我们只知道融资租赁是引进外资的有效手段,"沙泉回忆说,"在短缺经济时代,大部分商品都实行统购包销和配给制,企业根本不用发愁自己产品的销路问题,所以没有人会去考虑融资租赁的促销功能。至于租赁的风险问题,对于我们就更加陌生了。"
  现代租赁概念诞生于上个世纪50年代初期的美国,在美国战后经济恢复过程中曾经发挥过巨大作用。相对于传统的租借服务而言,现代租赁的特点是以承租人按时交纳租金的方式,使其以类似分期付款的方式最终获得租赁物的所有权,并由此达到融资的目的。日本的租赁业起步于1963年前后,"日本模式"强调货币忽视货物。中国当代租赁业从诞生之初便受到"日本模式"的巨大影响,这与80年代初期中日外交的"蜜月期"不无关系。租赁一度成为日本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黄金通道。曾几何时,中外合资租赁公司中有一半都有日资背景。
  "中国租赁行业的'日本烙印'至尽仍依稀可见,"一位业内人士说,"这不仅体现在资本结构上,更体现在租赁公司的经营理念、经营模式等方面。"他同时指出,由于受到"日本模式"的影响,租赁公司在过去20多年中,甚至连教育和培育市场的工作都没有完成。至今,仍有许多客户把金融租赁公司看成是"准银行",甚至是放高利贷的。


                迷途羔羊
  据记者了解,在目前人行监管的12家金融租赁公司中,尚有一半在进行改制和资产重组工作。这一过程进展相当缓慢。主要原因是这些公司积累的不良资产比例过高。
  人行对于金融租赁公司的坏账金额三缄其口,多数业者也避而不谈。在记者的再三请求下,一位业内人士才给了一个不甚清晰的回答,说这些金融租赁公司所积累的不良资产是个"天文数字"。由原外经贸部管理的中外合资租赁公司情况也不乐观。从90年代末期开始,外资(尤其是日资)退出的事件时有发生。前总理朱镕墓在任期间,还曾动用相当数量的外汇储备支付给海外投资者,填补由政府和国有银行担保所带来的窟窿,希望以此增强外资对金融租赁行业的信心。
  业内人士指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80年代中期,还在蹒跚学步的中国租赁业一脚便踏入迷途。从1983年开始,中国经济改革初见成效,需求空前旺盛,企业进行扩大再生产的欲望非常强烈,投资出现巨大的缺口。而在当时,银行贷款的门槛极高,租赁作为变相获得贷款的功能便凸显出来。租赁公司纷纷开始扮演"转贷银行"的角色。
  "当时的银行固定资产贷款利率是15%,我们获得资金后,一般以20%的利率放给企业。曾经在中日合资的太平洋租赁有限公司工作长达14年的张宏善说,"如果是外汇则更加简单,只需要在外汇管理局备案就可以了。那时,我们几乎没有人会考虑汇率风险问题。"岂止是汇率风险!当时,作为银行贷款的普通商业风险也几乎不在租赁公司的考虑范围之内,因为任何租赁项目都由人民银行或政府部门提供担保。
  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虽然租赁公司已经出现了不良资产,但由于当时日本经济正处于空前的膨胀期,日本国内资本过剩,日本人除了在本国疯狂投资地产、在欧洲大肆购买梵·高名画等世界级艺术晶和在美国购买帝国大厦等不动产外,更希望进一步加大在华投资。因此,仍然没有人注意坏账问题。相反,租赁公司还?quot;日本师父"学习,也把资金投向房地产、证券等高风险行业,或者从事当时热门的汽车进口贸易。
从9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日本经济步人持续的衰退期、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以及国内经济出现过剩,中国租赁行业终于陷人了困境之中。
  租赁公司在一夜之间变成了讨债公司,在租赁公司工作过的许多人,都曾有过当"黄世仁"的经历。"我在租赁行业工作了17年,其中有10年在追债,"沙泉苦笑着说:"我们公司曾经以融资租赁方式为东北一家毛纺企业引进了一批价值近200万美元的进口设备。这个项目的提出者是当地的一个科长。由于是当地政府做担保,我们也就做了顺水人情。等到我去这家企业去催租金时才发现,崭新的设备堆在破旧的厂房里,厂房的窗户上连一块完整的玻璃都没有。200万美元的设备只有一个老头和一条狗看着。老头告诉我,这些设备一天都没用过,企业就倒闭了。找到当地政府,一顿酒宴之后,当地领导就跟你诉苦,当初的担保也就变成了一纸空文。"
  一位业界人士指出,外汇风险也是造成许多租赁项目失败的重要原因。80年代的时候,1美元兑换2。8元人民币,到了1990年,美元与人民币的汇率是1:8;如果再加上90年代以后日元急剧升值的因素,承租企业更像是借了高利贷一样,根本无力偿还。
  90年代末,外资、尤其是日资开始退出中国租赁市场,人民银行、外经贸部也着手对租赁业进行清理整顿,半数以上的日资租赁公司清盘倒闭,4家归人行监管的金融租赁公司被先后关闭。中国租赁业陷入了萧条之中。


                反思与补课
  "在租赁界,在我身边,有多少人是白发苍苍、带着失望离开的。我真的不甘心就这样离开。"曾担任过中国国际租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的汪宗洁在离开国租后感慨万分地说,"证券业起步在我们后面,但是人家搞得比我们好!把租赁业交给我们这帮人,做成这个样子,挺寒碜的"
  知耻而后勇。中国租赁业者在困境之中开始了认真的反思。一些从业者远赴美国、欧洲对现代租赁业进行深入地考察研究,租赁行业协会也发挥了积极作用,组织各种研讨活动。包括沙泉、屈延凯(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租赁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在内的一些资深专家,还撰写了大量研究文章,全面阐述现代租赁业的特点、产业环境,并积极与相关主管部门沟通,共同研究中国租赁行业的发展问题。
1999年8月10日,人行在河北秦皇岛召开了"中国融资租赁研讨会",人行非银司、全国人大财经委、国家经贸委、财政部、外经贸部、国家内贸局等租赁业主管部门的领导参加会议。来自美、日、韩等国的租赁专家在会上做了主题发言,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现代融资租赁的特点、优势、产业环境、政策环境、法律环境等重要问题。就在那次会上,美国租赁专家阿曼波首次向国内业者提出了融资租赁发展的4大支柱问题:法律、税收、监管和会计准则。
  同时,他也指出租赁公司不应扮演简单的"转贷银行",其收入应来自服务费、利差、佣金和租赁物的残值处理等方面。
  秦皇岛会议以后,"日本模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得到了修正。更重要的是,融资租赁在促销和资产管理方面的优势得以宣扬,而它与其它金融产品之间的联系,也逐渐被从业者所认识。
  在屈廷凯、沙泉等众多专业人士的呼吁和努力下,国内有关租赁的管理法规先后出台:2000年6月,人行颁布了《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2001年8月,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发布了C》L商投资租赁公司审批管理暂行办法》;2000年7月28日,国家税务总局颁布《关于外资金融机构若干营业税政策问题的通知》,2003年年初,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又联合发布《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营业税若干政策问题的通知》,基本解决了不同性质融资租赁公司按照利差纳税的平等待遇问题。此外,《合同法》中关于融资租赁的内容也得到完善。 
  "租赁行业发展的4大支柱已经基本具备。"沙泉说。
 

               两大属性三大优势
  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情况看,租赁已经成为经济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既是企业的融资工具,又是促销手段、资产管理方式和能够给投资者带来回报的金融产品。可以这样理解,它给了那些中小企业一副能够方便转向的轮子。
  相比之下,中国租赁行业的发展还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这既需要租赁从业者进行更为广泛的创新,同时也有待外部环境的进一步突破。
有关资料显示,租赁已成为全球发展最迅猛的行业之一;全球租赁额从1978年的400亿美元增至2000年的5000亿美元,租赁投资占全球投资交易总额的20%以上。美国2000年租赁额占投资总额的31.7%,租赁已经成为仅次于银行贷款的第二大融资渠道(尤其是针对没有条件上市的中小企业而言)。而在中国,这个比例大约只有1.5%。世界租赁年会组织执行主席、国际租赁大师阿曼伯指出:"像美国这样的成熟市场,租赁业的资产回报率一般为1%,但在中国,由于利差较大,这个比例起码在2%至2.5%之间。"这里蕴藏着巨大机会。
  "对于租赁公司来说,首先要对租赁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沙泉说,"然后再根据租赁的特征和优势进行创新。"
  "融资租赁具有金融和贸易的双重属性特征,"沙泉进一步解释说,"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租赁物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在一定时间内(租期内)又是分离的。这有利于融资租赁风险的锁定、分担和控制。如果承租人不能按时交纳租金,租赁公司可以收回物品,并依据与供应商的回购协议处理物品。这样做的风险要比银行固定资产贷款的风险小得多。"
  对于承租者而言,融资租赁的整体成本高于银行固定资产贷款,但获得融资的效率、成功率也大大高于银行贷款(对于中小企业更是如此)。因为融资租赁的风险低于银行固定资产贷款,租赁公司对于承租人信用等级的要求也会比银行要低,审批手续相对要简化许多。 
  "支付租金的时间、金额和方式是由租赁公司和承租人商定的,"浙江金融租赁有限公司宁波分公司总经理李宝忠说,"这比银行贷款灵活得多,也有利于承租企业在保持良好现金流的情况下,提前100%地拥有融资物的使用权,以较低的综合成本满足生产需要。"
  除此以外,由于在租期内承租企业不拥有物权,因此,货物成本不体现在该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上(如经营性租赁的表外融资),这样有利于企业降低资产负债率。此外,融资租赁中的一些特殊方式(例如回租),还可以帮助承租企业盘活资产,改善资金流。"从这层意义上说,融资租赁还可以作为一种资产管理的工具。"李宝忠说。
  在采访中,上海金海岸企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总裁俞开琪则强调子租赁对于供应商的促销功能。有了租赁公司的参与,可以提高产品的销售率和回款率,其风险比直接面对客户进行分期付款销售要低(部分风险由租赁公司分担)。
  这些优势都是金融租赁进行内部创新的基础,但仅有内部创新还远远不够。


                全面突围
  租赁专家史燕平曾撰文指出,从租赁在整个经济中的渗透率看,中国的融资租赁行业仍游离于主体经济之外。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国内大量企业对于融资租赁还缺乏了解,接受程度也偏低。
"我们在推广业务过程中最艰巨的工作是观念普及,"浙江租赁的李宝忠对记者说,"即便是在浙江这样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许多企业家还是接受不了租赁的概念。"
  "这也许与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封建时代有关,"李宝忠分析说,"封建时代农业经济的主要观念是'占有','这是我的'比什么都重要。而市场经济遵循的是效率原则,'这是我能用的'比'这是我的'更重要。"
  "不仅是承租企业,供应商对于以租赁方式进行销售也认识不足,"俞开琪说,"我们在要求供应商签定回购担保时,许多企业都难以理解和接受--上千万的货物好不容易卖出去,留一个回购的'尾巴',供应商当然心里不舒服。但当我们向他解释,租赁加速折旧的优势能够让他以200万元买回实际价值800万元的设备时,供应商就很高兴地接受了。"与美国等租赁业发达的成熟市场相比中国租赁行业产业链过短、环节缺失的问题也非常突出。这尤其体现在金融租赁与其它金融行业、金融产品的割裂上。目前仅有部分银行的一些部门(主要是信贷部)认识到了租赁的价值,信托、基金、证券和保险公司还处于蒙昧阶段。这一方面限制了租赁公司的资金来源,也制约了这些企业的产品创新。
  "比方说,保险公司、社保基金、企业年金,这些巨额资金都面临着保值、增值问题,而与租赁公司合作是一个很好的渠道。"沙泉说。租赁专家屈延凯也曾撰文指出,租赁业与信托等其它金融行业具有"天然的联系"。2002年12月,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信托投资有限公司推出国内首份租赁信托产品,通过信托方式募集了5000万元资金,用于购买GE公司的医疗设备,并以融资租赁的方式租给医疗机构。这种做法,引起爱建信托等国内其它信托企业的关注和兴趣,纷纷表示有意开拓此类产品。
  分析人士指出,中国金融租赁业过去与银行走得太近,片面强调了金融工具的作用,又没有设计出有效的风险控制模式,导致金融风险剧增,这些至今令从业者和监管层心有余悸,加上国内金融分业体制的限制,使金融租赁陷入了"矫枉过正"之中。而美国等金融租赁发达市场的经验表明,金融租赁与其它金融行业、金融产品的联系至关重要。通过与银行、信托、保险、基金等其它金融行业的合作,金融租赁已经成为一种面向各类投资者的低风险、收益相对固定的金融产品。因此,上述状况如不及时改变,金融租赁这个早产儿将难以快速长大。


                只待政策突破
  面对金融租赁迟到的青春冲动,金融监管部门的态度仍相当保守:今年4月20日,即将正式上任的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表示中小企业融资难,将是他任内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但在谈到解决之道时,他却依然重复着建立风险投资基金、开设创业板的老生常谈。 
  或许正因为如此,记者所接触到的租赁业人士均持有一个共同的看法,即相对于中国租赁行业的欠发达,融资租赁行业的管制已显得过于苛刻了。
  目前,国内非银行金融机构类的融资租赁公司共有12家,其中一半左右还在进行艰难的资产重组和增资扩股工作,人行似乎还没有增加审批新公司的打算。而原有的36家中外合资租赁公司,由于受到巨额不良资产和外方撤资的影响,能够正常开展业务的公司已寥寥无几。
  而众多从事经营性租赁的公司,又受到政策限制,无法从事融资租赁业务。同样,由于政策问题(尤其是税收政策),我国厂商租赁(生产企业以租赁方式实现销售)的发展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
  根据人行和前外经贸部的相关规定,由这两个部门审批的金融租赁公司和融资租赁公司的资金门槛分别为5亿元人民币(如从事国际业务另需追加5000万美元)和2000万美元。目前最大的悬念是,非人行体系的内资融资租赁公司管理办法何时出台?具体政策如何?
  据报道,已有数十家企业把申请报告提交给了新成立的商务部,一些资金更为雄厚的企业(以上市公司为主)则已通过参与现有金融租赁公司的增资扩股,提前拿到了金融租赁的金牌令箭。
  国际租赁专家阿曼波在对中国租赁行业进行考察后指出,中国对于建立金融租赁公司的资金门槛太高了,相对于经济总量而言,租赁公司的数量实在太少。一位业内人士则表示,中国租赁行业要想尽快赶上世界平均水平,其监管思路必须进行一次变革。"在美国等租赁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融资租赁属于一般的企业行为,其风险由当事各方自己承担。国内一些租赁公司最近的尝试也证明,这种风险完全可以由相关企业通过科学的租赁模式来锁定、分担和控制。"他说。
  根据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相关文件,金融租赁是中国最先对外开放的金融服务领域,从法律角度说,外资进入中国金融租赁市场已没有任何政策性的壁垒。所幸的是,目前多数外资租赁公司对于日资租赁公司在华的惨败还心有余悸,尚处于观望阶段。但不容忽视的是,一些国外的大企业很早就以在公司内部建立租赁部门的形式在中国从事相关业务,并在部分领域(如医疗、高端IT设备等)占据了相当的市场地位。
  中国租赁业需要与世界进行一次更为彻底的接轨。如果我们不能利用这段宝贵的时间完成政策突破,迅速壮大内资企业的实力,中国租赁行业将失去也许是最后的一次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