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租赁税率调整民间资本大举进入

记者 蓝姝 广州、深圳报道

摘自《经济观察报》 2003-3-3 

一场及时雨
  一份来自财政部与国家税务总局的16号文件——《关于营业税若干政策问题的通知》被众多的融资租赁公司们称做一场及时雨。
  “有很多像我们这样的公司渴望着融资租赁的帮助”,同时为“这场雨”兴奋着的还有一些融资无门的中小企业。 
  2月10日的16号文件给融资租赁带来的最大福音有二:内资与外资的待遇得以明确:金融租赁公司的准入门槛由注册资本金5亿元降为1.7亿元,诸多地下运作的国内企业和国外企业可以享受同等待遇;国家经贸委、中国人民银行、外经贸部批准的融资租赁公司享有同等的权利。因此,许多“地下”运作的融资租赁厂商可以名正言顺地开展业务。
  福音二是融资租赁公司原来因所有制不同而造成的营业税不对等的问题得到解决,这一层,对占据融资租赁主要地盘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性质的金融租赁公司来说,尽管意味着竞争对手将越来越多,但更意味着他们可以有一个更广阔的平台。
  融资租赁,这个在改革开放一开始就与保险、证券、银行、信托等一同出生的孩子渴望着挣脱枷锁,而在业内做融资租赁颇有口碑的上海新世纪金融租赁有限公司生物公司部总经理刘晓玲看来,中国的融资租赁太需要成熟的、市场化的宏观大环境。
三种面孔
  中国的融资租赁公司大致有三种不同性质:外资、中外合资以及纯粹的内资租赁公司。外资租赁公司背后都有着金融财团或者资金背景雄厚的股东,它们有着丰富的运作经验,把持着飞机、电信租赁等高端市场;合资的融资租赁公司由国际性租赁公司与境内大型投资公司或者地方政府的投资管理公司等共同出资组建,它们实际上也享受着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待遇,征收5%的营业税;而数目最多的第三种内资租赁公司却身份有别:由政府投资管理公司掌控的租赁公司有着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待遇,被认定为金融租赁公司,享受着5%的营业税;更多的内资租赁公司却被高高的资格门槛挡在真正的融资租赁的大门外,对它们则是征收17%的营业税,要拿到金融租赁的牌照相当困难。
  在业内颇有规模和口碑的上海金海岸租赁公司为获得融资租赁的牌照做过几年努力,但至今未能拿到牌照。“我们实际上做的与他们都是同样性质的业务,就说做印刷器械吧,我们在做,新世纪(指上海新世纪金融租赁公司)也在做,但我们缴的营业税却是他们的3倍多。”一家传统租赁公司的总经理对这种身份差别愤愤不平。
  外资租赁公司在中国融资租赁的高端市场安享利益,以IFC(国际金融公司)为代表的一批国际租赁巨头对中国巨大的融资租赁市场空间青睐不已,其在华总投资额达到29.94亿美元,其中大部分放在金融领域,而据有关人士透露,其参股上海新世纪租赁公司的动作已经进行到验资阶段。控制在德隆手中的新世纪是一块不错的跳板。
  外资租赁进攻咄咄逼人,内资租赁却为政策所限,缺乏充分的施展手脚的空间。有融资租赁牌照的内资公司受一些早期的政府项目所累,陷在一大堆坏账烂账的泥潭里,以广东国际租赁公司为代表的金融租赁公司破产了,以深圳金融租赁公司为代表的一些金融租赁公司被迫向一些民营企业转让股权。
  纯粹内资的金融租赁公司本身在资金规模上就底气不足,在利润丰厚的飞机租赁领域更是一片空白。融资租赁还是要依托于银行,靠银行信用,企业融资成本过高,更多的时候它们干的是与银行抢饭吃的副业。
资本伺机而动
  尽管,在专家们看来,困扰金融租赁公司的不仅仅是身份有别的营业税,还有企业信用体系缺失的风险,市场本身又缺乏风险监控机制,“一笔坏账就足以让我们伤筋动骨了”,这些实业租赁公司大都规模偏小,行业面狭窄,业务开展得很艰难;而融资租赁过程本身的重复征税又从客观上造成融资租赁成本较高,使一些企业敬而远之。
  但在业内人士看来,因身份差别造成营业税不均等问题的解决,应是中国加入WTO后融资租赁业加速发展、与占据高端市场的境外租赁公司争夺发展空间的当务之急。
  民间资本早就对金融租赁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实际上,民营企业已经先后从地方政府手中拿下了金融租赁公司们的大半壁江山:新世纪和新疆租赁背后站着德隆;最早出山的深圳金融租赁在三九集团手中;托普集团拿下四川租赁;明天科技入主浙江租赁,白银铜城商厦集团参股甘肃租赁,新奥集团作为较大股东参股河北租赁;激进的德隆已经将手中的新世纪运转得风生水起,按照刘晓玲的说法,新世纪已经在医疗器械融资租赁领域坐上了老大的位置,新世纪的目标是要领跑一个成熟中融资租赁行业。民营企业手中的融资租赁公司按兵不动的背后是在等待一个机会,手中的融资租赁公司在扮演着产业集团内部财务公司的角色,处理运转的是内部的资金调配与融资,焦点与重心并没有放到融资租赁业务的全面开展上来。
  此外,其他各路资本亦是在融资租赁门外蠢蠢欲动,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大型企业集团对融资租赁均表现出浓厚的参与兴趣与欲望,包括中钢集团、天津经济建设投资集团、湘财证券、重庆银海等多家机构正在积极申请成立新的金融租赁公司,注册资本筹集已经基本完毕。另外,海航集团、信邦投资有限公司、日本日立租赁公司、新加坡政府投资有限公司、德国国际银行等中外机构,也有意于参加到融资租赁的行列中来。 

(原文出自 03-02-17  第 96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