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租赁业洗牌完成 资产摸高600亿

作者:张宇哲

 租赁·取得牌照后的生态 
  央行有关人士表示,新的一年在加强监管的同时也会加快审批;专家预测三四月间至少有10家租赁公司重新取得金融牌照
□ 本报记者 张宇哲 
  原定于2002年12月31日结束的对12家金融租赁公司的整饬渐渐落幕。
  历时长达两年,除了中国租赁有限公司和中国电子租赁有限公司两家,其他10家金融租赁公司先后结束有如烈火煎熬般的重组,基本上完成了增资扩股和企业改制任务。
  经过此轮洗牌,德隆通过其控股的上市公司入主新世纪和新疆租赁,三九控股深圳租赁,托普集团控股四川租赁,明天科技入主浙江租赁,白银铜城商厦集团参股甘肃租赁,新奥集团作为较大股东参股河北租赁。
  大部分租赁公司最终都得以“脱胎换骨”,大大超越早先业内“只能保留70%”的悲观估计;浙江租赁、四川租赁、西部租赁重新取得了金融牌照,另外8家等待审批的报告也早已放在了人民银行监管部门的案头。
  
  审批提速在即
  “新的一年,加强监管的同时也会加快审批速度,原有的金融租赁业务领域内,哪些业务没有做足,哪些权限没有放开,央行会进一步调整和规范。”中国人民银行监管部门有关人员表明了这样的姿态。 
  “2003年三四月间,包括新申请加入的金融租赁公司,估计至少有10家企业重新取得金融牌照,可以名正言顺地开展各项业务。”专家这样预测。
  撤出者同时也为后来者腾出了空间和舞台。
  中国金融学会金融租赁研究会副会长常务秘书长田青预言:“以目前12家共约60亿元的资本规模来算,按照央行的监管办法,这些公司的租赁风险、资产规模可放大到600亿元人民币。而2002年金融租赁行业总业务量大约200亿元,发展空间还很大。”
  金融学会金融租赁研究会信息调研室主任沙泉的总体判断是:金融租赁取得牌照以后,业务量应该有比较大的提高;租赁公司正在转变观念,朝创新的方向发展。
  他认为整个行业将转向高级阶段的经营性租赁;不是传统的出租服务,而是融资租赁加上服务,包括理财、资产管理增值服务等。
  至于中介业务,沙泉认为,这在金融租赁业务中所占的比重,将会比传统业务上升的速度快。一些租赁公司开始尝试扩大非风险资产的比例。
  
  税务环境最差
  另一序列中的租赁公司——中外合资租赁有限公司也开始滑向上升通道。
  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租赁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屈延凯告诉《财经时报》:“2002年中外合资租赁公司共引进外资折合人民币80亿元,业务量达到40亿元人民币,创了历史纪录——这是在只有七八家公司正常开展业务的状况下取得的,还有很多公司没有开始动作。” 
  外经贸部管辖的这类中外合资租赁公司有共39家,其中20多家从20世纪90年代初即陷入债务泥沼,业务停顿者不在少数,这两年也同样面临着规范重组、股份转让的问题。
  39家中外合资租赁公司的状态是“两头小”——真正要撤出的租赁公司数量小,真正开展业务的数量也不多。
  除了上海远东租赁有限公司、IBM租赁有限公司等少数几家业绩不俗,其余大部分处于观望状态。
  2002年天津国际租赁有限公司和太平洋租赁有限公司清盘退出;眼下,相当一部分中外合资租赁公司正进行重组,股份转让势头如火如荼,如华通租赁和天津国投、联合租赁和南京租赁等。
  租赁行业到了一个新老交替的转折时机。屈延凯判断说:“随着融资租赁对内开放、行业规范、机构增加、政策环境改善,2003年业务量达到200亿至300亿元应该没有问题。”
  他认为,行业环境完善需要四大支柱,即租赁立法、会计准则、税收制度和监督管理。其中,除了税收制度有所欠缺——经营性租赁与融资性租赁是双重税收标准,其他三项均有很大程度改善。目前,如何实现公平税赋,已引起国家税务总局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