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租赁理论研究 引领行业健康发展

作者:许言

 一,理论及其研究的重要性
    理论是指导人们行为实践的基础和前提。先进的理论体系在一个国家、一个行业、一个团体的发展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正确的理论引领人们走向胜利和繁荣,而消极的、偏激的、教条的、封闭的、狭隘的理论体系只会让人们走向成功的反面。众所周知,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成败与它所选择的思想理论密切相关。既尊重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又尊重旧中国的特殊国情,最终,毛泽东思想引领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但在中国社会建设阶段,犯了形而上学、脱离实际的错误,实则上是违背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致使社会主义事业在中国遭受了巨大挫折。后来历史选择了科学的具有鲜活生命力的邓小平理论,它是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和创新,从此中国进入崭新的时代,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在中国金融租赁业界,对现代租赁理论认识的不足和欠缺导致行业在很长时间内没有一个清晰的发展思路。对融资租赁本质功能的错误认知致使其长期只在“融资”上做文章;对融资租赁信用贸易、风险转移型机制的内涵认识不足,最终全行业遭受了极大的信用风险;对发展所需政策支持几乎完全没有认识,四大支柱长期处于空白状况。秦皇岛会议上,经过世界租赁专家的授业解惑,基本理解了现代租赁的内涵,明白了融资租赁“一项交易,二份合同,三方当事人,四大支柱,五个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很快,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重新对行业发展予以定位,成立了金融租赁研究会,积极争取相关政策支持,并引入社会资本改制重组。经过几年的努力,现在全行业初步形成了生机勃勃的良好局面。
    理论指导体系在知识经济时代是“智力支持”是重要组成部分;理论研究者的地位和作用也理应得到充分的肯定和重视。我们党和国家已把理论建设提升到了一个战略的高度。在中共十六大报告中多次明确提及理论建设的重要性。如对过去十三年来宝贵经验的总结中,第一条就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我们能取得这样的胜利,靠的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正确指引……”;“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我们一定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这些科学的、生动的论述为中国新时期各行各业的理论研究指明了方向。
    我们认识到:确立理论和理论研究的先导地位,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尊重规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包括金融租赁业在内的各行各业兴旺发达的保证。我们也认识到:对理论及其研究本身的意义、方向、方式、组织、交流、创新进行探索,应有利于理论体系的建立、理论研究机制的培育、理论研究人才的涌现,有利于理论研究在科学、民主、向上的良好氛围中稳健前进。
二,金融租赁理论的过去和现在
    一九八一年,金融租赁(当时译为“融资租赁”)作为一种创新型机制从日本引进,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引入外资和技术。随后,我国派遣了一批管理技术人员到日本考察和培训,并初步形成了一套带有明显日本特色的理论体系。在该理论指导下,中国的金融租赁业随后得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为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应该肯定,以单纯融资为目的的简单融资租赁模式是符合当时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的,是切合中国市场需求的,是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但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当时还是比较先进的理论体系已越来越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反而成为阻碍前进的桎梏。在九三年前后,全行业的疲态和困顿已浮出水面,面对发展中的困境,正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行业找不到前进的方向,理不清头绪,不知道从哪入手,更不知道怎么入手,加上当时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不少公司干脆不务主业,以至旧错未改新错又犯,全行业几近崩溃。对比同时期世界租赁市场一片繁荣景象,不禁让人扼腕叹息。 
    显然,中国金融租赁业由“盛”而“衰”而“竭”是与指导它的理论密不可分的,我们注意到,甚至直到今天有些方面还余“毒”未消,此中至少有两方面教训值得吸取。1、封闭性。从国际上只跟日本人学习,以为就可以得到真谛了,那知日本人也是盲人摸象。在国内自成一统,形成一个小圈子,就象桃花源中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还怡然自乐。2、没有与时俱进。在改革开发伊始,支撑租赁理论体系的各种基础性理论确实都处于缺失或空白状态,如基础会计学理论、税收理论、金融资本理论、市场经济运作理论等等。任何机制特别是创新型机制的理论体系不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些基础知识的欠缺意味着当时难以真正全面理解租赁的完整含义。但问题是社会在发展、信息在流通、知识在丰富,金融租赁理论仍抱残守缺,而不是跟踪最新动态,随时充实提高,结果“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以一九九九年秦皇岛会议为契机,租赁理论界渐趋活跃,主动走出去、积极引进来,逐步运用国际化视角,结合中国的实际状况,为争取相关政策支持,为全行业的“拨乱反正”,做了不少实实在在的事。现在,金融租赁专业委员会和各大租赁公司十分重视、关注、鼓励、支持理论研究,充分运用信息网络化、报刊和研讨会等各种手段探讨和宣传租赁,并正在争取国际性会议于中国召开。学习、研究和创新的理论氛围已初步形成。
    应该看到:在现有条件现有状况下,租赁理论已发展到了一定的高度;如果没有政策大的调整,实践大的突破,其难以再上新的台阶。
三,金融租赁理论和理论界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1、理论研究人员问题。
    毫无疑问,金融租赁理论研究人员的数量是很少的,还不能够满足金融租赁事业的发展需要。当然,这种情况是符合其历史和现实因素的。近期,我们注意到业内似乎只有那么几个人在搞理论探寻。在此,为了更好的认识这些理论精英,笔者姑且冒昧地把他们分成三个类别:1、学院派。以中国对外经贸大学金融系史燕平和浙江大学蒋振声两位教授为代表。2、专业派。以裘企阳、沙泉等研究者为代表。3、实务派。即是指租赁公司管理和技术人员中的理论从事者,如上海金海岸租赁公司的俞开琪总裁和中国租赁有限公司法律顾问刘敬东博士等。另外,行业主管部门、银行系统当中可能也有零星的租赁理论研究者。
应该讲,这些人为中国金融租赁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难以想象,没有他们,现在的行业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特别是有的专家学者,即使在行业最困顿之际,也全力参与、从未放弃,表现出了对租赁事业的忠诚和信心,起到了并还将起到引导者、智囊团、广告人的突出作用。他们基本上已经尽其所能,但是这个很小群体的智慧和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并且在业务运作日趋市场化的今天,他们在有些方面的局限性俞发明显。我们不应否认:基于种种原因,中国产生世界级的租赁专家还需假以时日。
    2、 基础理论的问题。
    对于发展而言,以下几个理论命题是最重要的 :“是什么?”即租赁是一个具有什么样功能的机制;“现在哪?”即租赁业正所处的政策和市场环境;“能干啥?”即现有政策和市场允许和需要做什么;“怎么干?”即租赁技术和产品的塑造及创新。它们虽然是一般操作性层面上的问题,但其事关租赁业务的开展,事关租赁公司的生存大计。中国金融租赁理论界还有不少基础理论研究没有完成甚至个别领域还很少涉及,所以说其还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如对租赁标的物的认定方面还存在争议;对租赁与信托、保险、证券的结合方面也尚少研究;租赁公司对市场的运作总的来看也没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基础理论研究不可或缺,行业对此也深有体会,需在以后逐步予以完善和加强。可以考虑行业组织牵头,列举若干命题,委派各公司、各专家予以专门探寻,以求尽快突破;或借助外脑,集思广议,内外交流,提高认识。
    3、 理论与实践的联系问题。
    理论从实践中而来再反过来指导实践,这是哲学的一个基本命题。金融租赁理论目前存在着与实践脱节的情况。没有实际操作的支持,光靠推理想象,虽然已穷尽心思,但往往是自说自话。说得好听不代表干得漂亮。比如租赁理论体系是否已“成熟”,不是靠哪个组织宣布或者某次会议讨论而定,而是最终靠市场、靠实践来予以检验的。好的理论是必须也能够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理论不仅要实用,而且需简明。 现代社会是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实践的追求效率性呼唤理论的清新简明之风。即既需言之有物,又要读之能懂。反之,你讲的多而杂,别人连听下去的耐心都会失去的。
从实践中而的鲜活的经验,拥有人常不愿意露于他人,这种心态完全可以理解。但笔者曾留心过这个问题,除核心机密外,你的东西拿出来公之于众,并不会削弱你的竞争力,反而在交流、切磋、总结中有助于你的提高和完善。市场之大,商机之多,变化之快,封闭和保守不是一个好的出路。
    4、本土化和国际化的问题
    马克思说过:“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可见民族性是世界性的一部分;本土化与国际化不可分离。
    与外资租赁公司的“坚船利炮”相比较,本土化是中国金融租赁业的唯一优势。深入探寻符合本土化要求的发展思路和方式是十分必要的。
    美国有美国的特色,日本有日本的国情,中国有中国的状况;在本国度内,北京、浙江、新疆的情况又各各不同,生搬硬套是行不通的。浙租前身是中国租赁有限公司的浙江代理处,在创业伊始他们就意识到浙江情况和北京不同,北京当时是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而浙江并不具备 北京的条件,于是他们选择了为本省蓬勃兴起的中小企业服务的方向,取得了很大成功。而中国租赁业照搬日本模式,没有自己的一套东西,事实证明是失败的。总之,理论界要重视、关注中国特色、地区特色、行业特色、公司特色、业务特色,因地制宜,不拘一格。
    中国加入WTO后,内贸和外贸已融为一体,中国金融租赁业走向世界化是必然趋势。近来,深圳租赁公司已在从事对外融资租赁业务。从为国外产品引入中国市场服务,到把中国产品引入世界市场服务,直至在世界市场上为世界产品的促销而服务。中国金融租赁业使命的提升,不仅需要机构、资本、人力资源等硬件的具备,更需要一个健全适用的理论体系的支持。这个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理论是世界租赁业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并将为世界租赁业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做出贡献。从这个出发点上来看,金融租赁理论不仅需要贴近本国国情,也需要跟踪行业国际发展潮流,前瞻性的吸收先进理念和技术,洋为中用,做好储备。 
    4、 关于“自我神话”的问题 。
    每个行业都有神话自己的本能心理冲动,弱者对此需求更为强烈,金融租赁业亦不例外。比如,有的把租赁能够作用的范围和程度予以夸大,甚至把机制本身的某些弱项和缺点进行曲解,将其塑造成无所不能的英雄;有的对过去的失败进行粉饰,说租赁是无名英雄,象蜡烛一样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云云,纯粹是阿Q精神;有的对人民银行的严格监管引以为荣,认为自己高级而重要,关系金融安全和国计民生,孰不知,监管越严越说明你还太幼稚弱小,还不能够让人放心;有的对租赁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进行过分夸张,如果按照那些标准,租赁公司的绝大多数人都要下岗;有的将租赁业称为“朝阳产业”,乍一听令人鼓舞,后来回过味来觉得中国的朝阳产业也太多了,并且不少行业的光芒要比租赁要夺目得多;近来又对租赁业的发展前景盲目乐观,认为春天来了,引得业内业外欢欣鼓舞,连做市场这一关还没过就做此判断,敢问春天在哪里?似乎说的是过头话。以上种种表现,某种程度上误导了外界对租赁和租赁业的正确认知,最终并不利于租赁业的稳健发展,同时也说明了中国金融租赁业还不够成熟。
    需要积极宣传、需要鼓舞士气,但不要试图超凡脱圣,而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永远保持认识的客观和冷静。
四,繁荣金融租赁理论的思考。
    1、建立理论研究的产出机制。
    在知识经济时代,在学习型社会,一个行业、一个公司要完成持续发展的重大使命,需要调动集体的力量,而不能依靠一时、一人的智慧。这就要去形成一个理论研究的产出机制。该机制就象一部机器,经常有新鲜产品出炉;该机制应鼓励交汇融合、百花齐放,允许各种新思想、新观念、新技术的碰撞和涌现;该机制可以有相应章程、条例和操作方法,并树立权威性,以达到吸引人才和扩大影响的目的;该机制在不断创新的前提下应注意贴近市场、切合实际,以利于更好的服务于市场和实践;该机制可以一定程度上控制、调整研究的方向和内容,以达到效率和效果的最大化;该机制可由专门组织和专门人员予以专职负责,全行业都给予支持。这样,将从根本上杜绝“理论瓶颈”现象的重演。
    2、 培育理论研究的良好环境和优秀人才
    形成积极向上的氛围,影响、带动和激发人们学习、研究的积极性。在团队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只有多数人赞赏和从事不同领域不同深度的理论探讨,才能逐步形成、完善该组织的经营理念、操作技术和企业文化。应该明确,光去模仿是不够的,还需要观察、思考、总结和创新。我们认为:租赁公司里面的优秀人才是很多的,应充分相信、着重开发他们的潜在能量,如此,理论得以繁荣,企业才能兴旺,行业方可发达。